在飯店裡吃飯,一位5、6歲的小女孩不小心把手上的盤子摔碎了。小女兒有些不知所措,愣了愣。這時小女兒的媽媽深吸一口氣,蹲下來問:“你有沒有受傷呢?”
小女孩搖搖頭,媽媽撿起一塊碎片:“你過來,幫忙把大塊地撿起來,像我這樣拿,手才不會劃到。”將所有碎片都撿完後(其實大多是媽媽在撿),媽媽又問,“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摔碎盤子嗎?”我沒拿穩。
哦,那你以後可以怎麼做呢?
拿穩一點。
嗯嗯,很好,那我們還有最後一件事,要去跟服務員阿姨說對不起。小女孩有些抗拒,嘴裡喊著不要不要。在媽媽耐心詢問之下,小聲地說,“我怕阿姨罵我。”媽媽語氣特溫柔:“媽媽知道,你會擔心阿姨生氣。那需要媽媽幫忙嗎?你才會不那麼害怕。”小女孩拉了拉媽媽的手:“媽媽,和我一起去。”最後,媽媽和小女孩一起去找服務員,小女孩對著服務員說:“阿姨,我不小心把盤子摔碎了,對不起。”服務員笑著說沒關係,還問小女孩有沒有受傷。回到座位後,媽媽摸了摸小女兒的頭:“你剛才很有勇氣,媽媽覺得你很棒!”我在旁邊目睹了整個過程,這位媽媽真好會教育孩子,孩子在飯店摔碎盤子,不敢道歉,媽媽不打不罵,方法讓人暗自佩服。媽媽的每個動作,每一句話,都堪稱教科書級做法,我們不妨來學習一下。從孩子摔碎盤子時,媽媽沒有急於責備孩子,“你怎麼回事?”、“你能不能小心點?”而是先深呼一口氣,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關心,而不立刻責備。接著讓孩子一起撿盤子碎片,引導孩子思考改善的方法,並教導孩子要為自己的犯錯負責。孩子不敢一個人面對自己的犯錯,怕被罵,想讓媽媽陪著一起去道歉,媽媽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情緒,並給予同理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害怕”被看見。事情完美解決後,媽媽也不忘肯定孩子,誇她是個勇敢的孩子、有錯就改的孩子,這樣具體誇獎,會讓孩子以後對自己的行為更加負責。
在生活中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套用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出,“這點小事都不好”這些責備的話,這些發洩情緒的話毫無意義。我們能做的,是依照當時的情境、孩子狀況,儘可能給予孩子合適的迴應。我們不僅要處理孩子的錯誤的行為,更是要肯定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理解,錯誤的行為也就更容易糾正和改變。面對孩子的犯錯,有的父母認為應該給孩子一點教訓,讓他長點記性,免得下次再犯,於是訓斥打罵孩子。
有的父母可能陷入“不打不成器”的陷阱中,想著透過懲罰,孩子就能變乖、變聽話。各種懲罰也就也隨之而來:捱打、罰站、罰勞動、罰抄課文等等。可你仔細想想,這些懲罰真的能讓孩子改進嗎?根本一點用都沒用。事實上,懲罰孩子不僅效果有限,還會造成嚴重後果。例如,大部分受過體罰的小孩,會學到“使用暴力”這件事,其他該學的,反而沒學到。少了關心、同理、引導、教育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也很難達到改善行為的效果。甚至會淪為大人發洩情緒,自己爽的一種工具。
回想孩子犯錯時的情景,試問自己,面對講了好幾遍都不聽的孩子,一拿起藤條,孩子便立刻就範。請問這是因為你還是因為藤條?他的服從聽話,是因為記得自己曾犯過的錯,還是隻是怕被揍而已?如果孩子哪天長得比你高壯,你手中的藤條對他已經沒有威脅或約束力了,難道要等到那時候才開始跟孩子好好講嗎?我們應該做的是,給孩子穩定的環境、教育孩子正確的態度、帶著孩子面對錯誤和改變,而不是在孩子犯錯時給予承受不了的處罰。
不要帶有失控的情緒小時候,因為摔倒,我把牛奶潑了一地,我媽在這種情況下衝我喊叫,拿著鞋子要揍我。罵我能解決問題嗎?並不能,只會讓我更害怕和逃避。有了孩子後,我拒絕變成我媽那樣。當我女兒犯錯,我不會如臨大敵,會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用理解的眼光站有女兒的角度上,讓女兒也可以放鬆情緒,一起來討論、解決問題。
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犯錯是會讓孩子快速成長的!我們要善於利用孩子犯錯的機會,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反省。比如我女兒把牛奶潑了一地,在與她溝通時,可以啟發式提問,你覺得這件事哪裡做錯了?你覺得應該要怎麼辦?需要我給你提供幫助嗎?這些提問,往往可以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也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缺點和不做得不足地方,然後不斷改正,用更合理、更完美的態度去做事情,也能避免下一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有一點要注意,孩子還小,還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識,自我反應能力還牌萌芽期。 因此,需要我們家長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從小培養自我反省能力。結語:面對孩子的犯錯,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認知,你是孩子前進路上的指明燈,孩子犯錯誤,可以改之,無則加勉。理解孩子會犯錯,給予孩子有退路的擁抱、改錯的空間。有路可退,有人可依,在孩子的成長路上,這是多麼重要的安全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