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時候都寄予孩子很大的希望,在幼兒時期希望寶寶健康快樂成長,其實寶寶的願望也非常簡單,每天爸爸媽媽陪在身邊,有好吃好玩的就足夠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和家長的關係開始有了隔閡,甚至發展成一開口就爆發家庭戰爭的場面。
那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為什麼和我們不願意溝通內心的想法,只要一說話就異常暴躁呢?孩子的叛逆親子關係逐漸有了深的隔閡,或許不是由於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是因為家長對於孩子的期待有了改變,那為什麼孩子會成為白眼狼呢?
今天和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或許你會有所感悟,故事中的小女孩名叫大美,她生在偏遠的農村,在他6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就因病去世了,而他的爸爸跟爺爺帶著孩子經常一籌莫展。
所以僅僅幾個月的小女孩就被送到了姥姥家生活,他的父親就開始外出打工賺錢,大美和父親之間的共同話題不多,每次父親開口說話就是批評大美,指責大美成績考得怎麼樣?
在大美的童年回憶裡,他和父親的團聚就是在每年過年的那幾天,在七八歲的時候每當聽說父親要回家了,大美能夠高興好幾天,晚上還熬夜等父親,滿腦子都是想的父女久別重逢的溫馨場景,這也是很深的期盼。
可是大美等了許久,止不住地打瞌睡,父親終於回來了卻沒有迎來父親溫暖的擁抱,而是嚴厲的一段批評:“都幾點了,怎麼還不睡覺?”到了第2天父親早早地吃完飯就要去打牌,並沒有陪伴大美,大美捨不得父親,想要跟著一起去。
在路上大美心裡非常開心,但是相處的過程並不愉悅,是因為在路上父親也看到大美,全程都是批評指責,看到大美的頭髮比較亂會說都這麼大了,整天披頭散髮的不注意衛生,當大美走路高興的蹦蹦跳跳時,會說連路都走不好,摔到你活該。
所以在這一路上大美最開始的興奮心情全然消失不見了,父親喋喋不休的話語,迎面而來的批評和指責,讓大美心裡對於父親再也不是之前的心情了,後來再也不願意跟在父親的身後,就算到了春節也不盼望父親歸來了。
20年後大美結婚生子了,和父親的關係也非常差,大美給熱愛釣魚的父親買了工具,父親卻很生氣:“我不要白眼狼的東西!”因為在大美長大之後很少和父親聯繫,所以認定大美是白眼狼。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家長說話就是親子關係中的大矛盾,家長陪伴孩子的過程不多,如果孩子童年就在家長的苛責禁錮中成長,一旦長大肯定不再留戀父母,孩子長大之後之所以會成為白眼狼。
主要是家長在孩子的生活裡不停的嘮叨批評,對於孩子的感受並不是愛,家長對於孩子有很強烈的期盼,但是要明白,在期盼的路上做好孩子的引導者,不要讓孩子對於家長逐漸喪失分享的樂趣。
家長都希望孩子越來越優秀,但家長要明白教育是雙向成長的過程,孩子在長大,家長也要長大,當孩子需要幫助家長及時引導孩子,比嚴厲的苛責更容易讓孩子接受,這是親子之間相處需要掌握的技巧。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家長要管住嘴巴,不要說打擊性的批評指責話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父母說的話對孩子影響特別大,家長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發現孩子的優點,用正能量的角度去陪伴孩子成長,同樣的要給孩子做好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的榜樣。
想讓孩子更優秀,那麼家長就要先做好模範,孩子不是生來就是白眼狼的,背後肯定有一個嘴毒的家長,家長並不是不愛孩子,只是方式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