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個問題提出來的初步設想是,孩子是不是應該和很多人玩?比如自閉症的孩子,他可能和任何他都不喜歡玩。對於自閉症的診斷來說,這個孩子他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社交溝通的問題,就是他沒有社交的能力。

但是有很多有自閉症的傾向的孩子,父母親他覺得老師的這個問題有點怪,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我不覺得我的孩子是自閉症了,所以自閉症它給人的診斷是一個社會上的診斷,就是你的孩子不合群。不過反過來看的話,就是那些不喜歡和其他的孩子玩兒,或者只和其中少數的孩子玩的孩子呢未必是我們社會上說是有點孤僻,不合群,這是個社會的一個觀點。

有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症,但是長大發展很好的一個孩子,他說我在小時候我一個人玩的時候我很開心,我覺得別人跟我在一起的時候對我是一種打擾,我到長大以後我還是覺得我不需要那麼多人,我一個人能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不需要那麼多的朋友,一兩個朋友就夠了。所以這是他稟賦。

有的人的稟賦就是喜歡一個人。他一個人在那玩,一個人在那呆著,社會上的我們給他一個診斷,你是自閉症了,你這是不合群。

我覺得不是這個樣子。我們要尊重孩子,他有自己的稟賦和習慣。你的孩子他能夠跟一個小夥伴玩,這個對他來說就夠了。

什麼意思呢?就是它有一個映象了,當然我們說他跟很多人玩會有很多映象,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更重要的不是體會更富,而是比較穩定,如果他能夠跟一個固定的小夥伴玩,就說明他找的這個人的物件是比較穩定,這個穩定對他來說很重要。

如果你常常跟同樣一個人來玩,那麼這一個人往往是能夠照出你的人格一部分的。所以我個人了認為一個人有一兩個很少很穩定的朋友,比有很多很泛的這種朋友的意義更大一些。所以第一個是內心中他有一個穩定的形象。

第二個是小孩子內心中最大的人是誰啊?最大可能是母親,所以他每天主要的話題就是化解母親不在的時候形成的的焦慮。因此我們需要觀察孩子常常玩什麼遊戲,不給予評價,不給打斷,看他如何化解化解這種焦慮,對他非常有幫助。

因此他找到一個固定的一個玩。溫尼科特曾經給過一個名詞叫過渡性客體。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到小學了、初中呢開始有自己的朋友,他把朋友往家帶的時候,父母親就要去看了,這個朋友是不是個好朋友,他家裡好不好,等等,決定孩子以後不不要孩子跟他玩。

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好朋友的意義遠遠的比好朋友的家庭的身世要重要的多。對孩子來說,好朋友比可以鏡映自己。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跟模仿有關係,一開始他是模仿的,所以那個人他身上的特質肯定有自己身上有的特色或者是缺的特色。

好朋友有的特質我可以通過你看到我,我沒有了特質,我可以通過你來補償我。所以有玩伴,特別是有固定的玩伴對孩子的心理髮展過程中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是彼此之間互相的客體。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他用了一個名詞叫做孿生自體,就是我要找一個同齡人,在這個同齡的身上來看到我自己。

所以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只要有人可以固定的和他玩,對他來說是有意義的。

至於是不是有那麼多的人和孩子有沒有多少意義。我們覺得有的人他天生和其他的人不一樣,他很安靜,他喜歡讀書。他並不需要很多人打擾,他認為有一兩個好朋友,有的時候他玩的物件不是人變成了是物,他喜歡擺弄一些小物件,他喜歡很安靜的待在那裡。

所以即便是那種最孤獨最孤僻的孩子,他不是溝通的問題,如果他的內心沒有羞恥感、害怕、恐懼他願意跟人交流的,只是他的交流物件就只限於那個範圍,他的交際能力,他的能夠承受的交際強度就那麼大。

有的人天生就是我演說家,天生就是社交家,能夠跟很多人在一起玩,所以我們也要去根據孩子的不同的天賦去發展。

對於特別小的孩子他跟一個小夥伴玩,已經是在跟人接觸了。我們需要問孩子跟他爸爸、跟他的媽媽、跟他爺爺奶奶是不是有接觸,所以他不僅僅是跟一個人玩。

他其實也有很多的交際,如果這個孩子完全沒有人來交往,那我們可能就要去考慮一下了,就是跟人的溝通了。這個就回到我們最原初問題,到底孩子是沒有溝通能力,是不是要診斷自閉症。

還是說他自己在家裡面非常的高興,跟爺爺奶奶交往都沒問題,到了幼兒園它是一個適應的問題,有的時候可能還在幼兒園受到欺負了,所以他不跟他玩,也沒人跟他玩。

但是如果他和一個小夥伴玩,特別是他和一個固定小夥伴玩,那我覺得對他來說沒有多大的問題,你可以觀察的更仔細一些,他們是怎麼個玩兒,他們是不是真正在玩,有沒有語言的交流啊,玩什麼東西?

兩個人是不是經常嘀嘀咕咕的講話了,兩個人是不是非常的親密,關係維持的非常的穩定?如果是這樣的我覺得就孩子就很好了。

我覺得每一個孩子他都有獨特的發展規律,這個需要我們觀的。

39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窮人”要不要拼二胎?過來人:慎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