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文中,我們了解了如何有效地學習邏輯學,本文我們繼續了解中西方文化思維差異,和學習邏輯學的訣竅。
媽媽:“我們出去晨練,你換一雙(運動)鞋出去。”
孩子換了一雙涼鞋,媽媽有些不開心,“你怎麼這麼不用心,我們出去運動,你還穿涼鞋出來。”
當時孩子覺得有些挫敗,“你怎麼這麼多事兒,我穿了鞋就行了唄。”
媽媽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為什麼兩人會產生矛盾衝突呢?是誰的問題呢?邏輯學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且聽小明分解。
1.中西方文化思維的差異在我們中國的文化中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不太講究精確,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媽媽說讓孩子換一雙鞋出去晨練,沒有具體說是運動鞋還是涼鞋,於是孩子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穿了一雙涼鞋出去,然後引發了雙方的爭吵。
你看中國畫講究的是意境,挺抽象的,對吧?
比如在一張白色的紙上畫上一個孤帆,這是一個畫面,不能言傳,要想象,要去理解它的意境。
西方和我們不同,他們是把畫,畫成了照片。
如果是西方的媽媽,她可能就會對孩子說,“我們出去晨練,你換一雙運動鞋出去。”然後孩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媽媽的意思,也許爭吵就避免了。
由此可以看到,西方的思維方式和我們的區別實在是太大了。
2.一個在中美談判中的故事我曾聽過一個例子,在WTO期間,中美談判的時候,我們在合同上寫了這樣一句話,“美國有義務為我們中國培養很多的管理幹部。”
這句話美國始終無法實施,因為美國不知道如何實施。
但我們總覺得一個合同這樣寫就可以了。
西方思維會把合同上的每一件事儘量描述的很清楚,而我們中國的思維方式有時就比較模糊,沒有那麼精確,就會產生模糊地帶,模糊地帶有時候就會引起雙方之間的衝突。
實際上,孩子和媽媽之間經常就像是一個簽訂合同的過程,媽媽認為我已經說清楚了,但孩子理解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其實當孩子大了,有辨別能力了,和媽媽之間有交流溝通能力了,這種誤解就會減少,類似這種的矛盾也會減少。
3.學好邏輯學,走遍天下都不怕孩子小時候,比如三、五歲的時候,他的語言成熟度還不高,這時媽媽就會覺得帶孩子特別累,因為孩子經常聽不懂媽媽的話,總惹媽媽生氣。
一般在心理學上有個說話,就是孩子3-5歲的時候,父親要更多的行使他的功能,包括為孩子將進入社會架起一道橋樑,這種功能母親往往無法實施。
在一個家庭裡,媽媽的功能以安撫為主,表現為關心、安慰。爸爸的功能更多的是按照社會化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但現在父母們經常上班,孩子有時交給爺爺奶奶撫養,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一些基本的語言訓練就容易缺乏。
所以我們就要後天給孩子進行一些邏輯學的訓練,這種訓練很簡單。
善於用一句話來描述一件事,這說明你有概括能力。
小學語文主要考的,能不能用一句話描述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實際上這就是一個語言歸納邏輯的訓練。
孩子再長大點,老師就會讓你列出幾點來回答一個問題,包括你寫一篇議論文,也是在訓練你的結構化思維。
這些訓練是遞進的。
對孩子來說,學好邏輯不僅涉及到親子關係的溝通問題,也決定著孩子未來在各科學習過程中的能力。而且邏輯學,也是哲學分支的一部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