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反而會造成孩子觀念和心理上的矛盾,家長要告訴孩子分享是正確和值得表揚的事情,鼓勵孩子交朋友,但是也要溫柔的告訴孩子真正的朋友是什麼樣子的,同時與朋友的正確相處之道。
孩子總是過度的分享東西給小朋友,沒得到對等的回報讓家長著急
寶在別的孩子眼裡絕對是小慷慨的小朋友,每天姥姥接小寶放學,小寶就會問姥姥要有沒有帶吃的,小寶便會將姥姥帶的零食全部分給班裡面的同學。但是吃過小寶分別的零食卻從來沒有給小寶分享過,雖然小寶心裡有些不舒服,但並沒有影響之後繼續給同學分享零食。
小寶這樣的遭遇讓我們大人看在眼裡是不對等的遭遇,但是小寶卻每天樂在其中,身為家長也不好讓孩子不要分享。但是有一天,姥姥告訴我小寶過度的分享,甚至有些同學還翻姥姥的包找零食,於是姥姥讓小寶不要分享同學零食。
家長首先要分析孩子“無私”付出背後的原因,針對問題找原因
我聽著姥姥的話,看著小寶熟睡的臉龐,我陷入了沉思,關於付出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去正確的面對這件事情。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即使不對等的付出也要樂此不疲的做這件事的原因,應該是孩子想通過分享零食與小朋友增進感情,也就是說用零食來換取友誼。
其次就是要肯定孩子懂得分享是一件非常值讚賞的事情,因此對於別的孩子有沒有反向分享的事情是屬於別人家孩子的事情,那麼我們做好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可以了。
孩子愛分享是值得誇獎的事情,家長要耐心的引導孩子
當分析完原因之後,我問小寶在幼兒園有沒有好朋友,小寶說有的,班裡的同學都是自己的好朋友。當我問為什麼跟所有人都是好朋友的時候,小寶說因為大家都在一起玩,在一起吃好吃的。後來我告訴孩子每天跟同學分享零食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媽媽也為小寶驕傲,當我問小寶是不是小朋友沒有給小寶分享零食時,孩子有些委屈的點點頭。
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我問小寶跟朋友分享零食是不是希望小朋友更喜歡小寶?其實大家做朋友很簡單,玩的開心就可以了。即使沒有分享零食,朋友依然會喜歡小寶的。小寶愛分享是一件好事,只要分享能讓小寶開心就去分享,最重要的事情是做朋友和有沒有分享零食是沒有關係的。
孩子的討好行為並不等於討好型人格,家長不要過度的焦慮
在許多人的眼中一直認為討好型人格就是總喜歡討好別人,不斷的注重別人的需求而委屈自己,不願意也不敢拒絕別人。如果僅僅因為孩子為了融入集體,想和別的小朋友玩就積極主動的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這種是討好行為,而不是討好型人格。
就像小寶一樣,將自己的零食無私的奉獻給大家,用討好的方式引起別人的關注,讓別人跟自己玩,這只是一種討好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心甘情願的,是想要得到回報的,與討好型人格本質上有非常大的不同。家長只要告訴孩子想要得到別人的關注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同時還要告訴孩子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就算沒有物質條件,依然會有朋友一起玩。
孩子不愛分享和愛分享都不應該被指責,家長要理解和關注孩子
孩子在兩歲左右的時候還沒有物權意識,所以第一時間會維護自己的東西,不會願意與人分享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同時孩子過度的分享也會令父母著急,害怕孩子會受委屈。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是在探索世界的階段,正在嘗試如何融入集體當中,孩子會用自己認為最舒服和有效的方式進行。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用自己成人的觀念來限制或束縛孩子,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錯的,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痛苦。其實孩子討好的行為只是讓大人覺得不舒服,家長不要過度的關注,或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反而會導致孩子發展出不良的行為。身為家長應該支持孩子的行為,鼓勵孩子自己去處理人際關係,如果孩子討好過度的話,耐心的引導即可。
家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評價或限制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做錯了,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長處,這種分享的行為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關係,如果孩子出現違反道德或底線的行為才要教育,否則讓孩子多發展更多的積極行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