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歡歷史的小夥伴一定會注意到,“隋唐”這兩個朝代是密不可分的存在。每每提到唐朝有什麼政治策略,它的源頭都在隋朝。隋朝究竟有哪些措施讓唐朝沿用下去呢?
若是提到中國的盛世,那就不得不提到漢唐。尤其是在唐朝國力經濟達到了頂峰,各國紛紛派遣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能夠借鑑隋朝那麼多的措施,那麼為什麼隋朝二代而亡了呢?
表面上隋朝之所以滅亡,基本上可以推給隋煬帝楊廣。那麼身為隋文帝的楊堅就沒有過錯嗎?都說諡號為文的皇帝基本是一代賢帝。楊堅本人究竟能不能配得上他的諡號呢?
一、隋朝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隋朝在歷史上並沒有存在多少年,然而他所做出的影響幾乎是無人能與之比肩的。尤其是隋文帝楊堅在建國以後,他所實行的一些政策確確實實影響了中國近千年。
1.《開皇律》
在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前,北周朝廷實行的是亂世用重典的方式管理國家。重典什麼意思呢?比如今天王五犯了一個小錯誤,但是律法規定要打一頓天仗,也就是240棍子,直接就能把人打殘廢。
楊堅也正是因為北周的律法過於殘酷,才讓他有機會成為了開國皇帝。做了皇帝以後,隋文帝就開始思考該如何修訂律法,畢竟法律是治國安邦之本,若是沒有法律那整個國家治安將會一片混亂。
《開皇律》便應運而生了,《開皇律》奠定了中國古代律法的基本精神和基礎框架,相當於是律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規定了律法簡潔明瞭,刑罰方面從輕從寬,維護了君主專權。
同時成語十惡不赦也是出自隋文帝所修訂的《開皇律》,有十種惡行即便是皇帝大赦天下也不可以被赦免。就比如謀反這個罪行,危害國家又導致人心惶惶,這種罪過怎麼能被赦免呢?
2.科舉考試
隋朝還有另一大成就影響至今,就拿現代夏季人們特別關注的高考來說,它的制度最早可以延伸到隋朝的科舉制度。在隋朝以前,選官幾乎都是浮於上層階級,也就是說出生就決定了你的階層。
然而在隋朝時推出的科舉制度,讓寒門學子也能刻苦考取功名,一朝帶領家族翻身。科舉不論出身,不問門第只看最後成績。這確實給了當時廣大普通老百姓一條生路,他們再也不用世代耕田,何樂不為?
當然隋朝的科舉制度只是一個雛形,但是這給了後來的統治者更多的靈感,讓他們去完善這一制度。等到了明朝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非常完善,寒門子弟也不會再無法觸及仕途。
科舉制度對於統治者來說有沒有好處呢?這好處可大得多了,首先就是朝廷上注入了新鮮血液,新科狀元們所帶來的不同的意見可以讓皇帝有更多的參考價值,更有利於皇帝管轄天下。
最重要的是,以往的朝廷都是黨派紛爭極為嚴重,皇帝權力逐漸被削弱。然而通過科舉考試上來的人才,他們基本上只會效忠皇帝,對於黨派還是懵懂狀態,這更有利於皇帝協理管轄朝廷內部。
二、隋文帝
從諡號來評判楊堅,人們給他的諡號為文,在歷史上擁有這樣一個諡號的皇帝,無不是一代賢帝。那麼楊堅在位時期,做出了什麼事情能讓後世對他的評價如此之高呢?
1.三省六部制
除卻整個隋朝對於後世的影響之大,楊堅在位時期所推廣的五省六曹制也功不可沒。它最終演變成了三省六部制,是皇帝在管理朝廷事務上的一大重要制度。它確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最後沿用至清末。
三省六部制,標誌著中國官僚制度的成熟時期,此後各朝各代均沿用這一制度,對中國中央官權制度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它使得官僚機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提高了整體的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將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讓在之前朝代裡作威作福的宰相一職被無限削弱。有利於解決皇權與相權矛盾的問題,擴大了各類官員的官職,能夠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三省六部制確立了官員各司其職,尤其是三省更是互相牽制,由皇帝最終管轄。這有利於君主集權制的統一,有利於國家制度的完善。但是總的來說三省六部制,符合當時中國國情需要。
2.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楊堅還有一個特別的優點,他從不包庇任何有罪之人,哪怕這個人是他的親生兒子。這其實是歷朝歷代皇帝裡面很少會有能做到這個地步的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楊堅從來都不是嘴上說說。
有次楊堅的第三個孩子秦王楊俊觸犯了律法,楊堅直接下令,免除他的一切職務,圈禁在王府之中。很多大臣覺得這件事完全沒有那麼大,紛紛上書為其說情,請求楊堅寬恕。
楊堅卻覺得:“朕既然是5個兒子的父親,就該對他們負起責任來,如果按照諸位愛卿的想法,那豈不是要再立一條如何約束皇家貴族的律法出來?哪怕是朕犯法,都與庶民同罪!”
由此可見,這樣一個楊堅確實配得上他的諡號文皇帝。然而楊堅在晚年所作所為,卻徹徹底底顛覆了人們對他的固有認知。晚年的楊堅多疑隱忍,這究竟是什麼造成他現有的性格呢?
三、“名正言順”?
關於楊堅在晚年時突然性情大變,變得喜歡猜忌,隨著時間的流逝,楊堅的猜忌心愈加嚴重。他雖然被評價為一個聖君,但是楊堅在晚年所作出的行為,實在是在為自己之前的功績所抹黑。
1.謀權篡位
楊堅最忌憚也是最害怕的一點,就是他的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要知道哪怕歷朝歷代的皇帝,要麼就是周朝以後所實行的皇位傳承製度,從自己的親族中尋找合適的繼承人來繼承皇位。
另一種則是周朝以前的公天下,也就是禪讓制度。也就是前代皇帝做得不好,那就起兵謀反他。帶著軍隊一路打到他的都城,迫使他將自己的皇位讓出來成功稱帝,也是一種稱帝方式。
然後無論是哪個方式都有它的講究之處,那就是古代的封建帝皇,講究民心所向。中國古代皇帝更迭中,不難總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換句話來說,只要有民心,那他奪下皇位就是眾望所歸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淵同樣也是隋朝的臣子,但是他卻舉兵謀反了隋朝,然而關於李淵卻很少有負面評價。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隋文帝時期所實行的暴政,楊堅倡導以暴制暴大失民心,人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隋朝雖然與唐朝密不可分,但是本質上兩個朝代完全不同。隋朝是一個非常暴力的朝代,君主殘暴無比底下的大臣也不敢諫言。反觀唐朝,哪怕是後來的李世民,都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使得唐朝江山穩固。
其實說白了,楊堅就是因為並不是名正言順獲得皇位,所以飽受詬病。但與此同時他因為害怕有人會與他一樣以下犯上,不得不採取暴力的行為企圖約束這些人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這才導致了隋朝短命。
2.趕盡殺絕
公元581年,年僅9歲的周靜帝被迫禪讓帝位給楊堅。楊堅正式登基,國號為隋,史稱隋文帝。楊堅雖然作為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但是他在處理前朝皇帝的事情上,實在有失道德。
泱泱中華5000載最重視的就是繁文縟節,哪怕是之前一手遮天的司馬昭,都不願意揹負弒君篡位的名號登基。楊堅想要自立為帝,就只能讓北周的皇帝禪讓帝位給他,這樣才“名正言順”。
雖然在名頭上,楊堅是勉強保住了禪讓帝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隋朝代北周,行的是假禪讓真謀反。周靜帝宇文闡尚在年幼,年僅九歲,對於北周臣子楊堅來說本就極易好控制,幼帝懵懵懂懂之際禪讓了位置與他。
但是楊堅這個人害怕夜長夢多,還是找了個機會將前朝皇帝暗殺,徹底斷絕了前朝想要復國的心思。但是楊堅這一行為,無疑是給人落下把柄。從此更是坐實了,他亂臣賊子的名聲。
總結
我們評價一個帝皇,不能只看他的優點,同樣也要看到他壞的一面。尤其對於楊堅而言,他本人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性格。他的優點和缺點同樣十分突出,但是總的來說他的功勞完全可以抵消他的罪過。
雖然在歷史評價看來,他是文皇帝,但是他同樣有自己殺伐果斷的一面,面對前朝遺孤毫不留情痛下殺手,他的果斷同樣是能將他送上帝位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此您又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