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作為父母,為子女從小到大付出難以計數的勞動和犧牲,但是,許多時候這些勞動和犧牲為什麼沒有被子女感知到、領會到,甚至有的親子之間還會反目成仇?究其原因,是在與孩子溝通以及處理孩子請求的過程中,我們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如果方式方法不對,雖然客觀上父母為孩子做出很多的努力和付出,但是孩子卻感覺不到被家長理解、包容和呵護。所以說,從感情上與孩子建立正確連接,實現良好溝通尤為重要。
要想恰當高效地與孩子保持溝通,作為父母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每一個請求。人常說,家庭教育的基礎是良好的親子感情關係。如果沒有感情做鋪墊,親子在感情上不親近、不接納、不理解,孩子就無法感知到父母做的很多事情的感情寄託與內涵,也無從產生感恩之心。
認真對待孩子的需求或請求,我們有必要引入育兒心理學中常提到“看見”這個概念。通俗地解釋,也就是父母要把自己代入孩子角色和境地,在這個維度上去認識孩子的需求或請求,去認真對待和處理好孩子的請求。當然,並不是孩子提出的每個請求我們都必須給予滿足,但是,只要不過分,父母就應該努力地幫孩子去實現。
圖源網絡。
對於那些明顯的不現實的、過分的請求,父母應該先接應下來,在此基礎上,耐心做好“不能”或“不行”的解釋。讓孩子在與父母的溝通過程中,感覺到被看見、被重視、被理解、被認真對待。而不是父母直接依從成年人價值判斷簡單否定孩子的請求,甚至是責罵或譏諷。沒有任何的解釋與溝通,請求就直接被否定,這對父母自己都難以接受,孩子也是如此。這樣做往往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沒有被父母尊重,父母沒有把自己放在心上。這就導致親子之間溝通不暢,沒有建立起感情連接,沒有形成親近感,也就更不可能對父母的努力有深一層的感知與理解,感情上不會產生更多的包容和依賴。基於此,親子之間的感情關係會越來越疏遠,越來越清淡。
這樣會導致,雖然從小到大父母為孩子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付出,但在孩子的認知裡,其一直沒有被認真對待過。那麼反過來想,等有一天,孩子會認真對待父母的需求和請求嗎?答案顯而易見。
簡言之,帶孩子態度和方式方法很重要,不要僅僅自我感動,自圓其說地講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