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作為古代文學代表之作,在整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三國演義》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的文學性,它的歷史參考價值也極高。相對於《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當中的時代背景、歷史人物、以及大部分事件都是真實的,是在正史中有跡可循的,因此很多人想了解三國亂世的這段歷史時,都會考慮從《三國演義》下手,這樣更容易瞭解其中的權力劃分,人物關係。既然三國時期是歷史上典型的亂世,那麼所謂的“亂世出英雄”,在這個時期定有很多英雄人物存在。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兩位絕對算的上是英雄,一位是最終在“三國鼎立之勢”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劉備,而另外一位則是能掐會算、決勝千里的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都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其實劉備才是諸葛亮苦等的人。
劉備在三國之中佔有重要地位,從一個草鞋匠到後來蜀漢的皇帝,劉備用了三十多年,但是在這三十多年中的一大半時間劉備都是依附於別人而。劉備先後依附於公孫瓚、劉表甚至是曹操等人,在其四十八歲之前都還上無寸土下無片瓦,直到知道有諸葛孔明這個人,知道“得臥龍鳳雛者得天下”,劉備才“三顧茅廬”請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出山。在得到諸葛亮後,憑藉著“隆中對”作為最初的戰略參考,劉備一點點擁有了自己的地盤,以至於才會有後續的發展。
但也有人發出質疑,為何當時有那麼多的大集團,諸葛亮都不選擇,卻偏偏選擇劉備呢?真的是被劉備的一片誠意給打動了嗎?其實,與其說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不如說是諸葛亮才苦苦等候劉備的邀請,因為諸葛亮早已經選定了諸葛亮作為自己要輔佐一生的人。
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雖然有像曹操這樣的大集團,但是曹操身邊已經有了值得依賴的謀士,像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都已經在曹操身邊待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根本擠不進去。而像袁紹這樣的人,以諸葛亮的智慧,早已看出他不是個做大事的人。諸葛亮的理想是想做像樂毅、管仲一樣的謀士,他想要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謀士,因此成熟的集團他根本進不去,進入了也沒有多餘的發展空間,因此一心想成就大業,但卻尚無根基的劉備是他最好的選擇。
首先,劉備具有帝王之志,劉備的志向早在其遇到關羽和張飛時就有所體現。
當時的朝廷和百姓被黃巾軍攪得痛苦不堪,望著城牆上所貼的招兵告示,劉備感嘆道恨不能為國出力,恨朝廷不能把黃巾軍剿滅。可見,劉備雖然自己落魄到賣草鞋的地步,但是卻仍然心懷大志,且憂國憂民。
其次,劉備具有帝王之相,正式對劉備的外貌描寫是這樣的:此人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可見,劉備給人的整體形象是比較正面,而且值得信任的形象,從不同版本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的外貌優勢。除了外貌之外,劉備的身份和背景也比較“正”,雖然並不像袁紹、袁術這樣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但是劉備對外自稱是漢室宗親,如此一來,他發展事業就有據可依,也是體現了一個正統性。
劉備也擁有自己的帝王之術,雖然很多人認為劉備在對待下屬的感情上有些虛偽,但不得不承認,這確實加深了劉備與他們之間的感情,也讓他們對劉備更加死心塌地。
比如當初張飛丟了徐州還有劉備的兩位夫人,但是劉備雖然著急,但是看著比他還著急的張飛,眼含熱淚說到“妻子如衣服,兄弟無手足,衣服破了尚可縫,手足斷了安可續”。還有趙雲為了救劉備襁褓中的孩子差點丟了性命,於是劉備假裝扔孩子的這一出,也同樣讓趙雲感動不已。這就是劉備的帝王之術。
而劉備缺少什麼呢?他二十八歲出道,四十八歲還一事無成,直到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而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還缺少一樣,那就是帝王之路。劉備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一條明確的政治規劃,但是諸葛亮加入後,憑藉著“隆中對”為劉備展開了他的天下大業。所以說,諸葛亮與劉備是彼此尋覓的人,也是彼此需要的人,更是彼此成全的人。劉備幫助諸葛亮實現了他的“管仲、樂毅”之夢,而諸葛亮幫助劉備創立了蜀漢。
—END—
參考內容:
《三國演義》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