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幾天去朋友家玩,還沒進門就發現朋友愁眉苦臉的,問起原來是朋友的女兒笑笑的問題。笑笑今年已經是小學4年級的學生了,至今仍然不會自己整理書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業,就把作業本隨手一扔,接著就跑到客廳去玩了,剩下的後勤工作,就都丟給家裡的”阿姨“去做了。於是,小到裝文具、削鉛筆、裝筆芯,大到第二天去上什麼課,需要準備哪些書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家裡的”阿姨“一樣樣包辦的,導致至今,笑笑還是連自己的課外書具體放在哪個位置都不知道。朋友現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但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小時候是想著笑笑還小,就請阿姨來包辦所有事情,導致現在笑笑獨立能力極差,這到底怎麼辦才好啊?朋友焦急地訴說著。

生活中,像笑笑這種現象還是很多,一個從小被包辦慣了的孩子,自理能力往往很差,他們從小到大,處處離不開大人的照顧,最後就是養尊處優、心理脆弱、獨立能力差、缺乏面對困難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氣。難道我們的孩子天生缺乏獨立的能力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我們的孩子不缺乏“獨立基因”,只要提供適宜的環境,加上合理引導,他們也會成為令自己、家人自豪的獨立一族。

美國著名教育家羅伯特曾提出,“獨立性是現代孩子教育的十大目標之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至關重要!”孩子獨立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這種能力是孩子自我發展的動力,是適應社會的基本素質。

首先我們看下,什麼是”獨立性“?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意志的獨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響,有較強的獨立提出和實施行為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為價值的內在穩定性。遇事有主見,有成就動機,不依賴他人就能獨立處理事情,積極主動地完成各項實際工作的心理品質,它伴隨勇敢、自信、認真、專注、責任感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朋友。一天魏王分別送他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們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比比看究竟誰種的葫蘆大,到時候我給予獎賞。惠施和莊子都高興的領受了,並拿去種到了地理,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澆水;莊子就顯得過於悠閒,從不施肥、除草,只是偶爾來看看,見沒什麼異常,就又顧別的去了。

過了不久,惠施的葫蘆相繼開始慢慢枯萎,最後一顆顆地死去,而莊子的卻長的格外的好,慢慢地都開花結了果,;這讓惠施很是奇怪,就跑來問莊子:“先生,為什麼我那麼用心地栽培,秧苗還反而死去了,而您從來不曾好好的打理,反而長的很茂盛呢?”

莊子笑著答道:“我也有打理,只是和你的方法不同罷了,我用的是自然之法,秧苗長的好就不用幹擾它們自由生長,而你完全不考慮秧苗的感受,拼命地施肥、打理,反而干擾了秧苗獨立生長的環境,最後也就不可能得到大自然的饋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獨立就是不過多的干擾。孩子是一群要出海的船,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船終究是要經歷風浪的,這期間會遇到許多暗礁,需要孩子勇敢地去面對去承擔,家長是無法代替的,家長要學會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創造力。

那麼,都有哪些原因導致孩子獨立能力這麼差呢?首先,家長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很多家長自身就有這樣一個錯誤認知: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懂事,能做的事情極少,不需要培養獨立的能力,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再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也不遲;或者熱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比什麼都強,只有文化知識才值得學習;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所受的磨難已經足夠多了,不能再讓孩子吃苦受累,應該讓他們生活的舒服些,這些看似“愛”的觀念往往害了孩子。

其次,輕易滿足孩子的物資需求

很多家長都抱著“再窮不能窮孩子”的信念,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尤其一些工作忙的家長,總是習慣用物質來表達或者彌補對孩子的愛。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缺乏對理想的追求,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最後,家長的”過度包辦“

不少家長將孩子視為“小皇帝”、“小皇后”,寵愛有加,嬌慣無比,甘做他們的保姆,生活生包攬一切,學業上越俎代庖。資料顯示:上海、天津對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表明,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學習用品,74.4%的學生在生活、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甚至有的上小學的孩子還要父母摟抱著睡,依偎著坐。其結果導致孩子缺乏愛心,喪失自信,形成依賴、懶散和懦弱的不良個性。

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去獨立生活,他要憑藉自己的能力立足社會,所以“愛”不應該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家長應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孩子進行教育,使孩子成為一個既有淵博學識,又有豐富生活經驗與能力的人。

專家認為,3~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成長最快的時期,美國的幼兒教育家也曾做過一次試驗,他們通過跟蹤調差1500名孩子,發現大多數獨立能力較強的孩子,基本上是在5歲前就有獨自做某事的經驗。

對於兒童獨立自主性的培養越早越好,培養孩子獨立能力一定要趁早!現在的父母都很重視對孩子早期智力的開發,但卻忽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

各個階段,聰明媽媽是以什麼樣的形式推動孩子成長呢?

★ 嬰兒期:拍手——給予愛和信任。

在孩子嬰兒階段,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與孩子建立牢不可破的愛和信任,而不是把他晾在小床裡鍛鍊獨立能力。及時有效地滿足寶寶的基本需求和情感需求,這對稚嫩的寶寶非常重要。

經過一年多的培養,親子之間已經建立信任。而此時孩子會開始顯露出獨立的需要。通常這種需要建立在兩個基礎上:一是他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二是他具備了初步的爬行或行走等方面的自立能力。於是,孩子會迫不及待地發表他的“獨立宣言”。父母在此時應該順應孩子的要求,放手讓他去發現。

孩子就要上幼兒園了。這是一項非常艱鉅、複雜,並影響他一生的事情。如何與人相處、學習社會技能等,是孩子真正邁向獨立的重要過程。所以,他需要和小夥伴在一起。作為父母要儘可能為他創造機會,要有組織地、有規則地,引導他去適應和參加群體活動和遊戲。

6~10歲是孩子性格和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可以藉助孩子智力的提高和興趣的增加,幫助孩子確立一個目標,然後制訂一個實施計劃。這個目標不必很大,但必須堅持。

孩子到了11~12歲,是最讓父母犯愁的時候。此時的孩子會嘗試擺脫父母,更願意和同學在一起。這時父母應給他更多的耐心和寬容的環境,並要允許孩子犯錯。

最後,聰明媽媽平時都是怎樣引導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的呢?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孩子在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喚起孩子的自信,而這種自信心也是孩子取得成就的潛在動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能培養孩子獨立工作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二、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他們想要摸、抓一切東西,甚至放到嘴裡嘗一嘗。這時,大人們會非常緊張地盯著自己的孩子,唯恐防不勝防時,孩子就把不該吃的東西放進了嘴裡。所以,父母就把東西儘量放到孩子夠不著的地方,不讓孩子看見等。但是父母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嘗試的機會,讓孩子嘗一嘗拿到的東西,如果這個東西不好吃,那麼他以後就再也不會要了,這要比強行的禁止效果好上千百倍。

三、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

父母要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可以建議孩子保持臥房的整潔,讓孩子學會整理房間,疊被子和自己的衣服。晚上睡覺前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好,把玩具放在櫥櫃裡等。整理玩具和衣物這些基本的動作,有益於孩子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同時還能讓孩子學會自理。自理能力對將要上幼兒園的孩子特別重要。

另外,3~6歲的孩子喜歡承擔一些家務,如倒水、擇菜、放置碗筷等,這有助於促進孩子的運動能力發展,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完成一些家務。

四、鼓勵孩子自己動手

其實,家長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就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而不用親自去幫助他,只要教會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家長要學會適時放手,把責任推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嘗試,不斷積累經驗,大人儘量不要替他做。大人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就是成長。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決定生男還是生女的,原來是“X”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