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當小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我們大人應該教他‘打回去’。聽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相信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參照執行了。不過,這真的是教授要傳達的意思嗎?或者說我們有沒有反思過這樣直接執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呢?說說我的兩個親身經歷給大家參考下:
1、幼兒園面試被拒
去年,孩子面試幼兒園小小班,孩子全程表現不錯,接下來就是面試家長了。幼兒園老師不出意外地問及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家長會怎麼處理?我自覺客觀地說道:那會分具體情況,如果就是不小心碰到,會引導孩子:這不是什麼大問題,要勇敢點。如果說對方小朋友是故意的,我會告訴孩子打回去!老師聽完後笑著說:很多家長難以分辨是不小心還是故意呢。
回到家裡和孩子爸爸溝通了這個事情,孩子爸爸就說這樣的回答很危險。果不其然,後面就接到了面試不通過的通知。雖然不通過的理由是報名太多,抽籤不中。但是老師最後說的那句話深深滴印在了我的腦海裡:是啊,家長沒有親眼看到,怎麼有效區分是不小心還是故意呢?
2、打回去就沒有朋友了
有天晚上,我和愛人帶著孩子在小區裡玩。幾個小朋友一起玩我兒子的陀螺槍,約莫著都是三歲左右。本來他們是自覺一人玩一次,有個新加入的小朋友自己玩了一次後就拿著陀螺不放手,我兒子就試圖去搶回來,那個小朋友就拿著陀螺跑開,眼看就要被追上了,趕緊停下扔掉了陀螺。這時候我兒子撞上了,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哭了起來。撞倒的這一幕被我和那個孩子的家長都看到了,對方家長跑過去一把把我兒子拉開並且大吼一聲:你幹什麼呢!我的孩子應該是被嚇著了,放聲大哭。我從那個家長的手裡把孩子接過來。雖然心疼他哭,內心覺得對方家長有點簡單粗暴。但是仍然覺得自己的孩子撞人不對,所以趕緊一邊批評自己的小孩一邊向對方小朋友道歉。這個時候,對方家長睚眥必報的教訓著自己的兒子:媽媽是怎麼教你的?你為什麼不打回去?你必須給我打回去!不敢打,媽媽拿著你的手打……
我雖然聽著心裡極不舒服,但還是引導孩子給小朋友道歉。雖然我的小孩極不情願,但是在我的引導下,還是道了歉。可能是這份歉意還算真誠的緣故吧,對方沒有打回我的小孩。在後面玩耍的半小時時間內,我兒子和他的朋友們依然在一起追趕、玩陀螺槍,對方小孩就依偎在他媽媽身邊,聽著他媽媽關於‘一定要打回去’的教誨。我老公和鄰居在旁邊目睹了一切,在他們告訴我事情原委了以後,我懊惱的很!我沒看到前面還有搶陀螺的事情。我自覺實在是窩囊,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夠客觀公正。回到家裡一直內心不安,不知道如何挽回,但是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告訴孩子:以後不要再和那個小朋友一起玩!倒不是因為那個孩子,是因為這個家長我感覺惹不起。
後來的日子裡,很多時候都是看到那個小孩形單影隻,很難加入到其他同齡小朋友的群體中。或許和這個‘打回去’的教育不無關係吧。
那是不是就不能‘打回去’呢?
當然不是!
在面對諸如欺凌的情況,不僅要鼓勵孩子打回去,家長更要做好為孩子撐腰的姿態。讓孩子在動態成長的過程中不懼凶惡、勇敢前行。只是這個度,真是需要家長擦亮眼睛、好好斟酌了。回頭再看李玫瑾教授說的‘打回去’也是有前提的,就是她的孫女在幼兒園總是被一個男孩欺負,這個‘總是’就有欺凌的趨勢了。我們不妨也用此作為一個判斷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