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很長,長到你想著早點過完;也很短,短到你無法做完想做的事情。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遺憾的事情,不經意間就發生了。
從你身邊走過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你能抓住多少人,最後又有多少人可以留下呢?誰知道呢。
人,這一輩子,身邊來來往往,遇見的人之中,只有3個人,和自己最親近。
一個是父母,我們永遠是父母眼中的孩子。
一個是伴侶,能夠陪自己走下去的人。
一個是自己,老了的時候能夠照顧自己。
偉大的母愛
看到過一個視頻,在遼寧錦州,一個74歲的老人生病住院了。
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畢竟生病住院的老人很多。
但,感人的事情,總是在一瞬間出現。
一個95歲的老母親,佝僂著腰,顫顫巍巍地走到她面前,撫摸著自己的女兒:沒事兒,媽來了。
還在女兒的臉頰上,親吻了兩下,滿滿的都是母親對女兒的愛。
哪怕這個女兒年紀已經不小了,都是74歲的老人了,但對於母親來說,你永遠都只是一個孩子,只是一個囡囡。
《百年孤獨》中,有這麼一句話: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
當父母在世的時候,你很少能夠感受到人間疾苦,因為父母會為自己扛下大部分的苦難。
哪怕父母老了,也一樣會堅定地支持著自己。
他們想要保護子女的心,從來不會因為自己年級的增加而變化。
世間,有很多幸福的事情,有這麼兩個人是讓人感覺到最幸福的:
哪怕你已白髮蒼蒼,仍有人把你當作孩童一樣;
你想盡心盡孝承歡膝下時,雙親仍康健在旁。
人生中的伴侶
在人的一生中,身邊會有很多人的存在,父母、伴侶、朋友、鄰居、同事等等。
但對於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誰?
鄰居很多,熟悉的並不多;
同事也會有很多,能走進自己生活中的,也不多;
人生中的朋友,也就那麼幾個,同時,也都在各忙各的;
而父母呢,對我們很重要,我們可以陪伴父母的一生,但父母沒辦法陪伴自己的一生;
最後,也就是伴侶能夠留下,陪伴著自己,走到最後。
同樣,也有這麼個視頻,90歲農村的大爺,為癱瘓的妻子,在屋子裡面弄了一屋子的扶手。
在河南洛陽,一個農村的家庭裡面,老伴患有腦血栓,癱瘓了。他們的兒子也因為生病,自己都自顧不暇,女兒也當奶奶了,忙著照顧孫女兒。
而大爺不離不棄,自己承擔起了照顧老伴兒的責任。
由於自己也年紀大了,為了方便自己,也方便照顧老伴,大爺在家裡,建了一屋子的扶手,就為了能夠給老伴更好地翻身,更好的起來到輪椅上。
在柴米油鹽的生活裡面,每一對夫妻,都吵過、鬧過、悔過、怨過。
但回首年輕時候,能夠想起來的也就是美好的回憶,美好的陪伴。
少年夫妻老來伴,即便相互嫌棄,最終也不離不棄。
孩子,永遠是我們的囡囡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是可以陪伴我們到最後的。
畢竟,當自己老了的時候,很多事情,就做不了了,也不方便,這時候,只能是子女幫忙了。
但子女有子女的生活,有子女的責任,也有子女該做的事情,相對而言,子女照顧父母,也只限於有房住,有飯吃,生病住院而已,其他更多的,也是老人自己照顧自己了。
但,人生不如意的事情,也就是如此了。
哪怕我們為子女付出了所有,到老了,依然有可能面臨“空巢”的局面。
“空巢”老人,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在農村尤為突出。
農村裡面,很多年輕人,都為了生存為了賺錢,而不得不離家出去拼搏,而老去的父母,就只能在老家自己照顧自己了。
有老伴兒的,可以相互照顧一下,那些沒老伴兒的,也就只能自己照顧自己了。
雖然說“養兒防老”,可不會是每一個兒女,都會記住父母的恩情,也不會是每一個兒女,都有贍養父母的能力。
有心無力,也就一聲嘆息。
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與其指望子女,還不如靠自己,用身體作為根據,經濟作為底氣,自己養自己。
千萬不要把所有的錢,都給子女了,自己要留有餘地,養老金年輕的時候該交的都要交,醫療保險,晚年的時候,到交的時候,也跟著交,這些都是老人自己的一些能夠努力做的事情。
在為自己考慮好的時候,我發現其實很多老人,並不是記恨自己的子女,哪怕子女沒有為自己養老。
也許,這就是對子女的愛吧,子女永遠都只是老人的囡囡。
身邊最親的人,不過是自己的父母、老伴兒和自己。
人與人之間,要有多少次不經意的擦肩而過,才會知道對方的名字,不斷的遇見,也不斷的離別,分分合合,才是常態。
人與人之間,離別是常態,而能夠留下來的,就是意外,同樣也是恩賜。
好好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因為他們都會無條件地選擇支持自己,照顧自己。
同樣更要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我們能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努力,去照顧父母,陪伴父母,讓父母有個快樂的晚年。
更重要的,就是有個健康的身體,畢竟養老嘛,沒身體談何養老,我們不能把養老的事情,去指望子女,只能指望自己,自己養自己的同時,也不要給子女帶來麻煩,所以有個好的身體,好的心情,才能好好養老。
點個【贊】,願你我在慢慢變老的路上,父母安康、良伴在旁,活成自己最牢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