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把很早之前買的那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拿了出來,這本書以前就看過一遍,當時記得女兒還很小,一歲多吧,今天我家姑娘已經5歲了,再去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心境已經完全不同,這些書中的案例真的就像我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一樣,太過真實了。

如果說以前看的那本《去情緒化管教》是教會我們如何接納幼兒的情緒,那麼今天這本《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樣聽孩子才肯說》就是在告訴父母一些溝通技巧,讓我們可以和上了小學甚至中學的孩子更好的進行溝通。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和孩子溝通的第一步:接納孩子的情緒。

越來越多的父母知道了想要和孩子溝通之前,我們需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雖然能夠明白,但是很多父母卻很難做到,因為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成人,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容易從自我的角度出發。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居高臨下的來看待問題,很多父母可能不信,通過舉例就能找到大家與孩子溝通過程中所存在的普遍問題了。

接納孩子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四個問題

問題一,習慣性的忽視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再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總是容易習慣性的忽視孩子的感受,具體表現為就是當孩子和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總是容易心不在焉的來回復。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後非常興奮的想和媽媽分享自己的好心情,她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女生今天和男生比賽的時候贏了。

這個時候媽媽在廚房做菜,她沒有迴應。女兒聲音提高了一度,她說:我們女生今天贏了。媽媽只是嗯了一聲。

孩子的熱情瞬間被澆滅,她覺得我在和你分享我的愉快,你卻總是敷衍了事,算了,我還是不說了。

問題二,不相信孩子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或者遇到的難題,總是習慣性的給出建議,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因為我們會錯誤的以為孩子告訴我們問題是在尋求幫助,但是這樣的想法有時候反而會把問題複雜化,讓孩子越發的不想去和父母交流。

孩子:媽媽,有人偷了水彩筆。

媽媽:你確定不是自己弄丟的?

孩子:我確定,我離開課桌前它還在。

媽媽:我不是告訴你不要亂丟東西嗎?而且告訴了不止一次對不對。

孩子:我說了我沒有。再也不想和你說了,別來煩我。

父母總是習慣於把問題歸結於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和父母的溝通並不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責罵,一旦孩子說出問題父母就責怪孩子,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開始遠離父母,放棄和父母進行溝通。

問題三,總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成人總是很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因為不理解,所以經常性給出的答案都是否定式的,但是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對這種否定式的說法完全意識不到。

孩子:媽媽,我最喜歡的髮卡丟了。

媽媽:丟了就丟了,別大驚小怪。

孩子:孩子開始哭泣。

媽媽:再買一個不行嗎?

孩子:我就想要這個,更大聲哭泣。

媽媽:(發怒)這麼點事至於哭嗎?

父母的做法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孩子的事物對於父母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但是這樣的對話忽視的是孩子內心的感受,父母越覺得不可理喻,孩子的內心會越難過,事情會朝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問題四,強行的講道理解決不了孩子的情緒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個講道理的人,所以每次有問題,我們都是心平氣和的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這件事情發生的內在邏輯,你哭也沒有用。這樣的做法父母只關注到了應該讓孩子學到什麼,卻忽視了孩子此時的情緒。

孩子:媽媽我要吃麵包。

媽媽:今天早上只有饅頭。

孩子:我就是想要麵包。

媽媽:家裡沒有,你哭也沒用。

孩子:開始哭泣

媽媽:我講過了不是不給你吃,是家裡沒有。

道理講了孩子依然會哭鬧,因為沒有達到目的,所以他會拒絕和媽媽的下一步合作,比如拒絕出門,拒絕上學等。

情緒的接納是和孩子溝通的第一步,當孩子的情緒總是不能被接納的時候,長時間如此,她會拒絕和父母溝通,或者採取消極的溝通,這是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中的頭等難題,孩子不聽,任何方法都沒有用。

所以說,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很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讓孩子願意和父母進行溝通。

接納孩子的情緒的四個技巧

技巧一,認真傾聽孩子,與孩子產生共情

認真傾聽的“認真”,在於父母傾聽孩子的態度和方式,比如孩子和我們說話的時候,可以暫停手裡的工作,認真的坐到孩子的旁邊,看著孩子的額眼睛聽他講。不需要回應,孩子有時候只是需要一個傾訴的物件。傾聽有兩個目的,第一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第二,傾聽的過程中也是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傾聽對於家長來說,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傾聽的過程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法。

比如:

孩子:爸爸我今天和xx打架了;

孩子:我再也不想和他玩,我和AA去玩,他從來不打人的。

孩子簡單的兩句話,已經表達了自己的情緒,也表達了自己想要怎樣去做,對於孩子來說,這不是問題,她只是在陳述一件事情,父母只要做好傾聽,理解孩子的這種情緒。

技巧二,用“嗯”“奧”“是這樣嘛”來代替給建議

面對孩子的情緒和訴說,西安被急著給孩子建議,因為孩子的情緒表達,也許並不是為了得到父母的建議,盲目的給出建議,可能會破壞孩子內心的想法,或者與孩子內心的想法背道而馳。

因為敘述的過程,其實可以讓孩子自己理出思路,甚至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媽媽,我的彩筆丟了,我出教室前它還在呢?

媽媽:嗯

孩子:我已經第三次丟了彩筆了

媽媽:奧

孩子:從現在起,我來開課桌的時候要把它放在桌子裡

媽媽:是這樣啊

孩子敘述的過程已經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我們大部分家長總是熱衷於參與孩子的問題,通常最常見的就是責備;提醒;但是孩子通常會再次丟失,如果是孩子自己想出的方法,因為這件事情從頭到尾都是他自己在感受,最終這樣的解決方法他會記住並坐下來,比父母的建議會好多了。

技巧三,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

不管是我們小時候,還是我們今天做父母,我們經歷最多的就是自己被否定感受,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記得我自己上初中的時候,家裡的貓丟了,哭了好幾天,我媽看見我哭就嘲笑我。同樣當我女兒2歲多丟了她最喜歡的熊的時候,我說的是:別哭了,我再給你買一個新的。

孩子需要的並不是新的,而是此刻她內心的情緒可以被理解,所以面對孩子的情緒,就算我們不認同,但是也別急著否定,可以說出孩子內心的感受。

比如,孩子因為髮卡丟了哭泣,我們可以說出孩子的感受。

孩子:媽媽,我的髮卡丟了,那是我最喜歡的。

媽媽:最喜歡的東西丟了,確認讓人難過。

孩子:那是我的生日禮物,我還讓全班同學都看過。

媽媽:我知道這是你最喜歡的一直髮卡。

說出內心的感受可以讓孩子的情緒很快平靜下來,而我們作為父母總是容易走進激怒孩子的那條道,比如勸解;安慰;恐嚇;打罵,孩子的情緒最終只會越來越嚴重。

技巧四,用幻想的方式代替講道理

講道理不是不行,只是我們需要分清場合和物件。尤其是對於學前兒童,他們不會去思考自然邏輯所呈現的後果,因為這是遙遠不能被感受到的,所以講道理有時候沒有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用幻想的方式讓孩子得到滿足。

比如孩子早上要吃麵包,我會假裝變出來一個麵包,孩子也會很樂意的配合。這樣的過程其實是在幫助孩子舒緩內心的情緒,幻想遊戲讓他的情緒得到釋放,而自然邏輯的道理,只會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理解,所以情緒“地雷”容易一觸即發。

這些技巧並不難,但是很多父母卻會覺得沒用,因為在實踐的過程中,大家和農容易走進誤區。

父母容易走進的養育誤區

第一,不能有效的去堅持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是會立竿見影的,就是生病了吃藥,也需要時間來讓身體恢復。同樣的道理,與孩子相處,再有用的技巧都需要被持之以恆的被實踐,就像毛主席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實踐了才能知道對孩子是否有用,對孩子哪些方面更有用,或者說哪些技巧孩子更喜歡。

第二,總是喜歡自我懷疑

這些技巧不一定時刻都有用,重要的是這就像是剖磚引玉,一旦我們可以靜下心來觀察孩子,或許我們可以發現更多與孩子相處的技巧,但是有些父母卻過於機械,一旦這技巧沒有用,就開始懷疑然後放棄,所以很多父母是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

教育孩子的道路從來不是簡單的一或者二,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實踐,而懷疑是為了改進不是為了放棄。

第三,太複雜太難了

之前我回答了一個問題:面對孩子哭鬧,除了打罵還有更好的方法嗎?在這個答案中,我介紹了去情緒化的養育方法,但是很多父母留言到:知道方法很有用,但是打一頓更有用。

這就是很多養育的方法為什麼沒有效果。因為很多父母更容易短視,為了達到暫時的養育目的,而放棄平日裡的科學養育技巧。

養孩子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如果一味的想著立馬見效或者解決眼前問題,最終我們就是再給自己“埋雷”,孩子越大遇到的問題越複雜,越發難以解決,孩子越發難以溝通。

給父母的建議

養育孩子從來沒有捷徑可走。給父母們一些小建議,可以從一些溝通的小技巧開始。

每天晚上給自己20分鐘的時間,把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對話記錄下來,每天通過這些記錄來發現自己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寫下第二天的改變,第二天再次去進行嘗試。只要我們認真記錄,就能發現很多問題的根源。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媽媽,我可以在泥坑裡跳來跳去嗎?”我們的反應將影響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