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艾米媽~
看到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長大後卻和自己越來越不親,作為媽媽,會是什麼心情?
在網上看到一個老母親的傾訴,這個老母親說,她就一個兒子,從兒子出生後,因為她和老公工作忙,沒法照顧兒子,所以就把兒子送到爺爺奶奶家裡養著。
等到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才把兒子接到身邊,當時也覺得對不起兒子,所以便想盡辦法對兒子彌補,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兒子卻依然不和自己親。
等兒子要結婚時,這位母親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給兒子買婚房,房子也買到了兒媳婦所在的城市,兒媳婦是獨生女,所以孫子出生後也是姥姥帶。
就連兒媳婦坐月子,這個老母親提出來要去照顧月子,兒子兒媳都沒讓去,這樣一來,兒子一年也回家不了一兩次,作為母親,想兒子想孫子了,只能大老遠過去。
但是去了兒子後,兒子對父母也不親,孫子也不親近自己,老母親就感覺自己是外人,在那裡也很不自在,久而久之,兒子和母親關係更疏遠了。
父母養育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能夠學業有成,長大後事業有成,為此,作為父母都是盡最大能力幫孩子。
但是,有的媽媽卻發現,眼看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和自己的關係也越來越遠,一個媽媽曾經哭訴說:自從兒子上初中後,每天對自己都是愛答不理的,說不幾句話就很不耐煩。
而她為了兒子,頂著壓力買了學區房,甚至為了陪讀自己放棄了不錯的工作,但是兒子對自己卻一點不感恩,並且對自己越來越不親近,甚至看到自己就一副“厭煩”的表情。
對於這點,這個媽媽非常傷心 ,她不明白,自己為兒子付出那麼多,兒子怎麼就看不到眼裡,難道一點也感覺不到嗎?
其實,類似這個媽媽的感受,不少媽媽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歸結起來,那些長大後“跟媽不親”的孩子,大多來自三種家庭。
親子關係如何,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原生家庭的狀況,孩子長大後和媽媽的關係如何,和孩子幼兒時期乃至少年時期的經歷有直接關係。
那些長大後和媽不親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個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比如,有的家庭夫妻脾氣暴躁,或者夫妻感情不好 ,經常吵架,甚至動手。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從小就生活得戰戰兢兢,並且對這樣的家庭氛圍充滿恐懼,在童年時期,甚至看到父母臉色不對,就會緊張,看到父母吵架,更容易把責任歸結到自己身上。
當孩子長大後,有能力逃離這樣的家庭環境後,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逃離,並且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自己的媽媽。
這是因為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孩子對媽媽的依賴和期望也是最高的,當媽媽的行為讓他們產生不舒適或者害怕的感覺時,他們就會想要逃避。
這樣的孩子平時也不願意和媽媽太親近,以至於長大後跟媽媽的關係更疏遠。
相反,那些家庭關係融洽,家庭氛圍好的家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之間的相親相愛,能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和溫馨,他們可以從中汲取很多成長的能量。
一般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和父母溝通順暢,親子關係也比較融洽,即使長大了有自己的小秘密,但是和媽媽還是比較親,即使結婚生子後,心中始終想著媽媽,惦記著媽媽,工作再忙也會經常抽時間回家看望父母。
有的媽媽性格比較強勢,在家裡自己說一不二,老公凡事也都要順著自己,更別說孩子了,一般這樣性格的媽媽喜歡一言堂,自己說什麼孩子也必須聽。
面對非常強勢的媽媽,孩子的性格就會受到影響,他們習慣了順從變得做事情沒有主見,到了青春期反而會變得更加叛逆。
有的家庭不但媽媽強勢,爸爸也是對孩子說話採取強勢態度,很少聽取孩子的意見,對孩子缺乏理解。
平時和孩子說話也是並不平等的關係,處於這樣的環境當中,孩子就不願意跟父母多交流,而且即使遇到事情,他們也不願意求助父母,因為他們覺得跟父母交流簡直是一件費心的事情,而且還起不到太大的效果。
文文就是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文文的媽媽是企業高管,所以習慣了用領導的語氣說話,平時在家裡對老公和女兒都是如此。
如果稍有不順從,文文媽就會發脾氣,結果弄得家裡的氣氛每天都非常緊張,文文見到媽媽都是儘量躲得遠遠的。
並且文文曾經說過,以後長大了她一定要考到離家裡很遠的城市上大學,這樣就可以離媽媽遠些,媽媽再也不用這樣管自己了。
所以,但凡媽媽是這種恪守傳統的家長威嚴式教育,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否則就是不孝,給孩子一直灌輸這種思想,讓孩子覺得如果不聽媽媽的話就產生內疚感,如果接受自己心理又不舒服。
孩子從小在家裡面對嚴苛的媽媽,不能也不敢說“不”字,媽媽太過嚴厲刻板,有時近似不通人情,孩子小時也許不得不順從媽媽,但是當等孩子長大了,脫離了媽媽的視線,便和媽媽漸行漸遠,情感疏離。
一般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等到可以獨立生活後,就會和媽媽的關係越來越遠,和媽媽越來越不親近。
在孩子6歲前,父母是否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因為,孩子6歲前是性格塑造和脾性養成的關鍵期。
在這個階段,如果父母能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孩子營造輕鬆幸福的家庭氛圍,孩子的童年就會留下很多快樂的回憶。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則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就是孩子童年時期幸福與否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在6歲前父母陪伴少,尤其是媽媽陪伴少,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孩子從小都是丟給老人帶,很少陪伴孩子,或者壓根孩子就很少見到媽媽。
那麼,在這個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父母就錯過了,即使以後父母再彌補也很難建立那種非常親近的關係。
作為父母,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依然和自己親,作為媽媽,我們更希望自己十月懷胎,辛撫養長大的孩子,一直是自己的小棉襖或者小暖男。
而想要有如此的親子關係,父母就要在孩子童年時期下功夫,多陪伴孩子,給孩子營造溫馨愉快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自己堅強的後盾,讓他們時刻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孩子長大後“跟媽不親”的局面,但願每個孩子長大後依然和爸爸媽媽非常親近,對爸爸媽媽充滿信任。
你家孩子長大後和媽媽更近親了嗎?
幼兒園“最後一年”很重要,讓娃做好2點準備,小學後成績更優秀
從小“愛頂嘴”和“不頂嘴”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要知道
爺爺帶孩子,用一個有趣的方法,半個月讓5歲孫子學會200多個成語
博士媽媽帶孩子方式被婆婆嫌棄,娃入園後專注力超凡,思維能力強
語文成績每次第一,是晨讀的好習慣,孩子晨讀要做到“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