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小孩子都有發脾氣、哭鬧的時候,我們都希望孩子哭的時候是這樣的:
可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大寶性格溫順,除了在家偶爾會發洩,有點小脾氣之外,一般情況下給人的感覺就是個乖巧的孩子。
然後在她兩歲左右的某天半夜,大寶突然大哭起來,問她問題也沒有任何迴應,只是一直哭,哭了好一會兒,不斷地安撫,詢問,都無濟於事,慢慢地,孩子開始回答問題了。
“是不是外面的聲音嚇到你了?"(家離大道只有200米左右,偶爾有車輛疾馳而過,並且狂按喇叭,半夜確實容易驚醒)
搖頭否認。
“是不是爸爸的鼾聲太響,吵到你了?”
一邊繼續哭著一邊搖頭。
“是不是做惡夢了?”
依然搖頭否認。
沒餓,不渴,不想WC,能想到的可能性都想到了,孩子都否認。
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而且越哭越來勁,不停地在床上翻滾、彈腳。
我問:“你就是想哭一下是嗎?”
大寶終於點頭,還回應了一下“嗯”。
差不多持續了接近一小時,才稍微好點,孩子媽媽都想要送醫院了。
這時候,我問:“哭好了嗎?”
大寶點頭,回答道:“哭好了。”
持續了一小時左右的哭鬧終於停止了,抽泣著,很快再次入睡。
又過了幾個月,白天再次發生這樣的情況。
大寶玩著積木玩具,看樣子是想做成一個城堡,但是嘗試了好幾次,都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倒塌。
當城堡再次倒塌後,大寶突然就發飆了,一把推開積木,開始大哭起來。
媽媽一直哄,抱著安慰,都沒有效果,那就只好又任其哭鬧,採取不理睬的態度。
我正在電腦邊查詢資料,就開啟相簿,然後叫孩子:“來,我們看看這個大笑的寶寶是誰。”
孩子看到電腦上的照片,慢慢走了過來。(她知道照片上的寶寶是她自己)
孩子哭鬧發脾氣的原因2歲的孩子,真的是說哭就哭,有時候哭之前還會預報,“我要哭了”,然後嚎啕大哭一場。
玩具玩不好,要哭;東西夠不著,要哭;餓了,要哭;害怕吃飯,要哭;幹啥都是,要哭!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容易哭,一哭就停不下來呢?
某天看到一部記錄片,《北鼻異想世界 》,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邀請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200多位嬰幼兒,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他們探索了嬰兒的各種行為,包括髮脾氣、大笑、共鳴和學習。。BBC將這些研究影像拍成了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
研究人員把能夠記錄心率的感測器戴在一個18個月的寶寶身上。通過感測器傳輸的資料,得知寶寶在平靜玩耍下的心率平均值是130左右。(寶寶的心率高於成人)
當寶寶把圓柱體放入方孔受到阻礙時,寶寶開始感到沮喪,嘗試幾次依然不成功,瞬間躺地上哭鬧發脾氣!
此時,通過儀器可以看到,寶寶的心率已經達到了180。心率180是什麼感受呢?想象一下自己跑步跑到喘不過氣的樣子。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安撫幾乎沒有任何作用,就像我們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我們還不得不持續跑步一樣,旁邊有人告訴我們別大口呼吸,這顯然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我們這時候抱著寶寶,寶寶可能會覺得更加受束縛,從而加劇哭鬧。因為在2歲多的時候,寶寶已經有比較強烈的獨立意識了。
如果不理會寶寶,那他們就會一直持續在生氣的狀態裡邊,無法解脫出來,因為孩子不會情緒控制。生氣,哭,難受,哭,不明白為什麼這麼難受,哭,惡性迴圈。
隨後,研究人員讓這位媽媽試著轉移一下寶寶的注意力。
引導寶寶去關注旁邊的其它玩具,比如倒地的小狗。
寶寶的心率很快就降下來。
原來,讓寶寶從發脾氣中平靜下來的最好方法,是轉移注意力。
注意力轉移到了別處,自然也就從那個惡性迴圈中脫離出來了。
在大寶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夜哭偶爾發生,我們就帶著她起床,隨便去看點什麼玩具,書本,很快就停止了哭鬧。偶爾發脾氣哭泣的時候,也是直接轉移注意力,讓她關注的點轉移到別處,效果也是非常不錯。
現在,大寶已經上二年級了,幾乎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明白髮脾氣、任性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育兒,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