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與同齡小朋友的交往問題就越發複雜和有挑戰性。我們總結了5-8歲孩子最難應對的同齡交往問題,希望我們的解答能為家長們幫助孩子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媽媽,她不跟我玩了怎麼辦?問:6歲半的女兒昨天從學校回家後,跟我說讓我給她班裡的一個女孩小A買條艾莎公主的裙子。我問為什麼呀,孩子說:“小A是班裡的女王,大家都得聽她的。她說如果不給她買的話,她就不跟我玩了。”
我有點生氣,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且告訴我女兒: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這樣對待你的。但說完之後,我總覺得還缺點什麼。想請教老師,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迴應孩子?
回答:
媽媽的迴應告訴了孩子一個重要的道理,但卻沒有解決孩子的問題。
我們首先來釐清:孩子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是讓媽媽買裙子嗎?顯然不是。孩子最擔心的,是“她不跟我玩了”。再翻譯一下就是:孩子擔心自己會因此失去朋友。
明確了這一點,在迴應孩子的時候,我們就爭取做到三點:
1. 迴應心情
2. 表明態度
3. 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
首先是傾聽,傾聽孩子在訴說這件事時候的心情。孩子是迫切的?生氣的?還是沮喪的?我們就先用相應的語氣迴應。比如:
啊?是嗎?她怎麼這樣呢?
哎呀,真是的……
這個是挺難辦的……
等等。
具體遣詞用句可能不同的人會不一樣,這個沒關係。重點就是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明白我的心情”。這是讓談話繼續的基礎。
千萬不要指責孩子,不要說“她讓你買你就買呀?!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呀?!”這類的話。
其次,表明我們對這件事的態度。這裡有個技巧很重要——一定不要說教,要用“小夥伴”的方式來跟孩子溝通。
想象一下,假如孩子把這件事跟同齡朋友說,她的朋友會怎麼回答呢?比如——
“要是我是你的話,我就不給她買。要是給她買了裙子,她又要別的東西怎麼辦?”
“要是我,我絕對不會這樣對待我的朋友。”
“我覺得,她是在威脅咱們呀,這算什麼朋友?”
……
類似的表達方式,像一個小夥伴一樣,從孩子的立場,把自己思考方式呈現給孩子看,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也會有自己的思考。
最後,我們來解決孩子真正的擔心——我會不會因此就沒有朋友了?
還是用跟前面一樣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先引導孩子自己想想辦法——
如果小A真的不跟咱們玩了,你想想咱們還可以跟誰一起玩?
當然也可以直接提出建議:
還有隔壁的丁丁,昨天她媽媽還約我們週末一起去跳蹦床呢。
……
這樣的溝通目的是引導孩子明白:我不是隻有小A一個朋友,我還可以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這個溝通過程中,我們傳遞的關鍵資訊是:不用擔心,你能找到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爸爸媽媽也會始終支援你,幫助你。
有人會問:萬一孩子沒有別朋友怎麼辦?
這就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第一,要多觀察孩子在與同齡小夥伴玩耍時的狀態,看看是否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然後再想辦法提供針對性的幫助。
原來的好朋友“變心”了……問:女兒剛上一年級。原來在幼兒園一起玩,一起上舞蹈班的小閨蜜,因為劃片不同,去了不同的學校。昨天遇到小閨蜜,感覺對方明顯對我們生疏和冷漠了,關注點都在新學校和新朋友身上。
我預感到,隨著孩子長大,幼時的玩伴有的漸行漸遠,類似的問題以後還會遇到,這時家長應該如何給孩子做心理建設呢?
回答:
如果你的女兒因此覺得難過,那麼你認真安慰她的情緒就好。其實,也很有可能,你的女兒也在被新的朋友吸引,很快會開始新的友誼。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順應成長的自然規律,不要去幹預,甚至強迫友誼。
“隨著孩子的成長,友誼也會改變。友誼的演變是因為孩子們在不斷髮展新的能力和興趣。老朋友往往會被遺棄,就像龍蝦蛻去外殼。
這不是因為他們有什麼不好,而是因為他們不再像合適。這是一個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發展過程。與此抗爭是徒勞的。
孩子們會被那些更合適他們不斷成長的新興趣和新身份的人吸引。事實上,新的友誼可以是一個訊號,說明孩子們正在成長。”
我不喜歡我兒子的朋友。
問:兒子3年級,幾個月前,我發現他在去同學小B家玩的時候,倆人一起去了便利店偷了些糖果。我非常生氣,不准他再跟小B一起玩。
小B來自於一個與我們家完全不同的家庭,我特別擔心小B會把我兒子帶壞。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我發現他們在學校還是一起玩,關係還很好。我怎麼做才能讓兒子擺脫壞朋友的影響?什麼時候他才能最終放棄這類朋友而去結交新朋友呢?*
回答:
這個問題,我們請湯普森博士來回答——
我的回答可能會令你失望。答案是:只要小B還和你兒子在同一所學校,你的兒子就不會跟這個朋友斷絕關係。
從你描述來看,你兒子和小B之間關係深厚。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從嬰兒期開始,就會對某個夥伴表現出特別的偏愛。作為父母,我們改變不了什麼
你可以禁止兒子去拜訪朋友,或者禁止他的朋友來你家,但是你不可能改變孩子友誼的發展方向。
那麼怎麼辦呢?
換個方向來想,既然你的兒子與小B有那麼深沉的友誼,你為什麼非要與他為敵呢?為什麼要強迫兒子在媽媽和朋友之間做出選擇?有很多成年的諮詢者告訴過我,當父母反對他們的友誼或批評他們朋友時,他們的心中充滿怨恨。
你的擔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害怕小B會把你的孩子帶壞。但是你真的認為自己的兒子僅僅只是個跟隨者嗎?在兩個孩子中,真的只有小B有冒險的衝動嗎?或許他倆在偷竊這件事上,是相互鼓勵的呢。或許他倆對偷糖果的主意都感到很興奮。
認為小B是事件的始作俑者,這只是你單方面的看法。難道你沒有揹著媽媽做過任何壞事嗎?如果你從來沒有,那你屬於極少數的那類孩子。
大部分孩子都有突破限制、打破規則的需求,所以他們時不時會違背父母的要求。這是成長的一部分,而且他們經常與朋友一起這麼幹。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朋友存在的意義。(當然,朋友也會在冒險的時候相互督促,避免犯大錯。)
怎麼解決你的問題呢?你可以邀請小B來你家,這樣你就可以監管孩子們的友情。你可以決定是否允許孩子們去商店,或者跟他們一起去。多花些時間與小B相處,直到你開始喜歡上他,或者至少能夠理解為什麼你兒子那麼喜歡他。
注意,不要因為孩子們的不良行為而抱怨她的孩子。我想你可以對她說:“當我們的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喜歡惹麻煩,我不得不看著他們點兒”。對方媽媽的迴應可能會是你意想不到的。她可能會告訴你,她也抓到過他們做壞事。可能在她看來,在他們闖禍的時候,你的兒子是領導者,她的孩子只是跟班。
如果你和小B的媽媽慢慢關係不錯了,你們可以多聊聊天,你們也都可以參與對孩子的監管,別讓他們惹麻煩。如果能與小B的媽媽成為盟友,你的兒子會感激你接納他與喜歡的人發展友情。
最終,支援孩子對友情的選擇一定會比擔心那些壞影響更重要。
孩子缺乏同理心,小夥伴都不喜歡和他玩。問:我覺得我兒子太不顧別人的感受了。昨天在樓下跟小朋友玩那種套在腳脖子上轉著跳的玩具。我兒子不會,院裡另一個小朋友會,並且願意教他。那個孩子剛教了一點,我兒子就急躁的對那孩子大吼:“你快教我啊 !你快教啊!”把人家嚇得往後退。
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我覺得孩子太不照顧別人的感受了,擔心這樣下去以後沒人願意跟他做朋友。昨天我嚴厲地批評了他。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回答:
首先來看看同理心是什麼?
同理心是能夠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視角來看問題,了解他人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隻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慾望。這種能力,的確是社交能力的關鍵組成部分。
如何培養同理心,不是通過講道理或者上課,而是要通過切身的體驗和感受。
1 要懂得理解和接納他人的感受,孩子首先要能感受到自身情緒(尤其是恐懼,難過這類負情緒)的被認可和被接納。
尤其是男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被教導要做“男子漢”,因而不允許表達情感,也喪失了體驗內心豐富情感的機會。
因此,心理學家往往認為,對社交能力的鍛鍊,首先來自父母在親子關係中與孩子相處的方式。
2 要給孩子展示同理心的機會,並多多鼓勵他。
大部分情況下,同理心並不需要特殊訓練。但是要給孩子機會來展示同理心,鼓勵他表達同情就好,這是孩子的天性。
讓孩子學習同理心的機會很多。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可以試試照料花草、動物、嬰兒、老年人或殘疾人。有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孩子的同理心。
3 多陪孩子玩打鬧遊戲。
“打鬧遊戲”與“同理心”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已經明確發現,打鬧遊戲能有效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
人緣好的孩子很容易區分玩鬧和真正的攻擊,而被排擠的孩子卻難以區分。所以,你和後者鬧著玩時,他很可能捕捉不到準確的資訊,因而誤以為你想跟他打架。”
——安東尼·佩列格里尼(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
佩列格里尼因此得出結論:打鬧遊戲對於提高孩子社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你跟孩子玩過“枕頭大戰”,“摸瞎子”,或者其他類似的追跑打鬧優秀嗎?在一場這樣的遊戲中,你和孩子不斷經歷情緒 亢奮和冷靜的迴圈,非常有助於孩子學習控制激烈情緒。
另外,相比口頭傳授,在高品質的打鬧遊戲中,你和孩子頻繁用眼神交流,並藉此培養孩 子讀懂和在意他人感受的能力,效率更高。
還有問題?你最關心的兒童社交問題,我們幫你直接問湯普森博士。
邁克爾·湯普森博士:
著名心理學家,諮詢師,專長為兒童和家庭問題。在美國各地超過700所學校承擔過心理諮詢師和輔導師的工作,有與兒童和青少年溝通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豐富經驗。陸續出版過多本關於男孩養育、兒童社交和情緒問題的專著。
遊戲力工作翻譯出版的湯普森博士的著作包括: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孩子解決社交難題》《培養高情商男孩》把你最關心的兒童社交問題在 文末留言 給我們。我們會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問題通過視訊採訪的方式向湯普森博士提問喲。
幫助膽小退縮孩子獲得自信 訓練營 招募中,點下面連結參與吧!
為家長提供遊戲化育兒指導
+
為孩子提供遊戲化心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