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許多家長在育兒的道路上走的都不是那麼順暢,一方面在孩子平時的生活照料,比如孩子特別想要一個玩具,但是孩子的玩具太多了,基本是玩不了幾天就失去了興趣,把玩具放到了一邊,那麼家長就會糾結要不要給孩子買這個他特別想要的玩具呢?

另一方面再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興趣班問題上,比如:市場上各種各樣的班型特別多,許多家長都給孩子報了幾種技能養成班,潛能開發班等,都想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那麼家長就會糾結別人的孩子都學了,我家孩子不學是不是就跟不上其他孩子了?

這種選擇也讓許多的家長頭大,更關鍵的是在孩子的個性養成和道德成長上,家長的神經就被更加的揪起來了,孩子稍微出現一些家長認為是不正確的表現,都是家長要緊急教育的契機,比如孩子說謊這種現象的出現。但是讓家長困擾的是,應該採用什麼方法來和孩子溝通才能既不傷孩子的心又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呢?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就被孩子說謊,做錯事不承認這件事困擾著,她有一個5歲的女兒,叫樂樂,樂樂是一個特別活潑,很開朗的孩子,不僅是家裡的開心果,附近的鄰居也都很喜歡樂樂。朋友說樂樂有一天去鄰居家院子裡玩,不小心碰翻了一盆花,當時朋友正從窗戶中看著樂樂在鄰居家玩耍,所以孩子把花盆打碎了這件事情也被朋友看在了眼裡,當時孩子看了看周圍沒人,站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愣了一下就趕緊的跑回家了。

朋友在樂樂回來時問樂樂“今天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樂樂卻說:“我不想玩了!”,朋友想引導孩子自己承認剛才發生的事情,於是又問樂樂:“鄰居家的花盆不知道怎麼就碎了,你知道是誰幹的嗎?”樂樂揹著我朋友,邊玩玩具邊說:“不是我,可能是貓乾的!”

朋友聽到樂樂的答覆,不知道該怎麼進行下去談話和教育,心裡很焦灼,面臨著選擇題,應該直接的告訴孩子你撒謊嗎?但怕傷害孩子的敏感的心,不說又怕孩子養成撒謊的壞習慣。朋友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們是否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其實上面樂樂撒謊是很典型的因為害怕而撒謊的表現,樂樂一不小心把花盆打破了,其實孩子內心很緊張,本能的感到的是害怕,因為她覺得自己打破花盆是不對的,想說謊把事情掩蓋過去,以此來避免懲罰。

但朋友的處理方法也有些欠妥,在剛開始時朋友已經知道是樂樂打破了花盆,卻沒有和孩子直接的說出,而是採用兜圈子的方式想讓孩子自己承認錯誤,出發點很好,是想讓孩子自己承認錯誤,但其實孩子是害怕處罰才說謊,現在也不知道媽媽是什麼態度,所以遲遲不敢承認,反向結果就是孩子想著法子說謊。

其實朋友需要直接的告訴孩子,要勇敢面對現實,大膽說出真相,不需要說謊,在剛剛孩子驚魂未定回到家的時候,朋友就可以把孩子抱在懷中,然後心平氣和的和孩子說“媽媽剛才從陽臺上看到你在鄰居家玩了,花盆的事情你能和媽媽說說是怎麼回事嗎?”這樣子孩子可以看到媽媽是沒有生氣的態度,孩子就可以放下恐懼的屏障,如實的和媽媽說明發生的事件經過。

這樣一來,朋友和孩子就可以就事論事坐下來好好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就是:每一個人一定要學會承擔責任,說謊並不能解決事情,而且說謊之後需要承擔的責任會比以前更大。在朋友要買新的花盆賠償給鄰居時也需要和孩子說:“買花盆的錢是媽媽替你墊付的,以後需要從你的零食錢中抽出一部分錢來當做花盆錢哦”,這樣子做是要告訴孩子:承擔責任,自己必須要付出努力。而且也讓孩子明白,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沒有人會因為你打破花盆就會懲罰你,你依舊是好孩子,不需要撒謊。

家長如何正確看待錯誤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我們不僅需要自己原諒自己,還希望朋友們也能原諒自己,理解自己,平時家長在生活中會出現丟鑰匙,忘記給朋友回電話,忘記約會,放錯電話,亂髮脾氣,回家太晚,看手機過度等情況,這些情況我們認為是不對的,而且也不希望孩子去做,於是會告訴孩子這樣子做“不對!”,不管是多大年齡的孩子。但其實孩子只是做了我們也會做的事情,我們在對孩子橫加評判的時候不應該因為是大人就站在更高處監視和責備孩子,需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都想讓孩子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那麼就需要讓孩子知道:“我們並不是在指責你,你仍然是好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免受恐懼的困擾,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才能獲得應有的教益。

回想一下自己平時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總是考慮不周、丟三落四”、“你不做功課是因為你太懶了”、“你不努力學習,因為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途”、“你是存心傷害我的感情”等等。這些話語裡透露出來的是家長認為自己理解了孩子行為的動機,更為關鍵的是對孩子的行為做出了負面的評判,其實這種評判使孩子內心中感覺自己缺乏能力,感覺自己是無可救藥的人。

如果孩子將這種無助無望的感覺掩藏在心裡,他們很可能就會躲進“殼”裡,將“我很壞”的感覺也埋進心裡,變得不自信,做事情畏首畏尾。反之,如果孩子將無助無望的感覺外化,孩子或許會對他人以牙還牙,我們看到的欺凌現象往往就是這樣子產生的。

孩子之所以會欺負人,是由於自己內心也有痛楚,由於已經同自己的最真實的美德產生了斷裂,所以就會轉而攻擊他人的美德。當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能夠得到尊重,如果他的感受也能夠得到維護,他自然就不會轉而去羞辱他人。

如何將錯誤轉化成精神財富?

設想一下如果孩子烤完了蛋糕卻忘記了關上了爐門,這時我們是指責孩子忘記了關爐門,還是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烤蛋糕的初衷上,也許孩子是想烤蛋糕給你過生日,內心充滿了滿滿的愛意。如果孩子烤糊了蛋糕,我們能否和孩子一起一笑了之,然後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其實當我們對孩子的良好動機表示信任時,我們就不會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進行批判了。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是從錯誤的表象的背後發掘出孩子初始的善良動機,這樣做將會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而如果我們僅僅是關注糟糕的結果而忽略了善良的動機,孩子就會失去嘗試的熱情。

而且當我們責備孩子時,孩子的感受往往會覺得自己無能,孩子的內心情感是消極的,即使父母是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內心希望孩子能採納自己的建議發展的更好,全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我們往往是消弱了孩子的自信,以至於孩子不管做什麼都顯得畏首畏尾,生怕再犯錯。如果他們烤糊了麵包,就再也不敢嘗試烘培,如果他們弄丟了一部手機,就覺得自己再也不配擁有一部手機。

也許孩子有著非常好的做飯天賦,可能就因為家長害怕孩子進廚房碰火碰刀從而會傷害到自己,或因為怕孩子可能會幫倒忙就不敢大膽把廚房交到孩子手中,那麼孩子自己也會感受到家長的情緒,變得畏首畏尾,覺得自己做飯不行,不能勝任做飯,從而白白的浪費了做飯的天賦。

鼓勵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

鼓勵孩子放下錯誤帶來的包袱,等於是教會孩子將稻穀和糠麩分離,保留稻穀、拋棄糠麩。可以使他們正視自己的不足和侷限,勇敢地向前,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的信念也會隨之加強,內心得到鼓舞,知道自己依然被周圍人關愛著。

比如孩子在出事故後再次向我們討要車鑰匙,那不僅是我們家長要面臨考驗的時刻,同時也是孩子在我們面前表現出了最脆弱的地方,如果我們能夠坦然面對,等於是告訴孩子:你值得尊重,應當受到接納。而如果我們因為自己的成見拋棄了他們,就等於是告訴了孩子:你不值得尊重,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原諒之所,那麼孩子在面對世界的時候也會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不論怎樣,孩子應當從我們的表現中體會到,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錯誤當中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每一個人都處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之中。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3歲、7歲、10歲,孩子3次轉折期!這麼管孩子最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