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 | 果媽

聽朋友講了一件很痛心的事:

9歲的男孩軒軒,一直是別人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別人拿來做比較的物件,一直是媽媽的驕傲。

事發當天,軒軒回家後像往常一樣做作業,除了學校的作業外,他還要完成不少課外班的練習。

晚上10點鐘左右他跟媽媽說“媽媽,我太累,讓我先休息會吧”,媽媽很果斷地拒絕了,還安慰孩子說:"趕緊,這幾道奧數題做完就可以睡了,很快的。"

話音剛落,孩子直接一頭栽倒在書桌上昏迷過去,媽媽以為孩子故意的,還用手拍了拍兒子,結果發現孩子沒反應,嚇得媽媽手足無措,大聲哭喊。

孩子爸趕緊抱起孩子送醫院。

在搶救期間,男孩醒來一次,只說了一句話:"我太累了,想睡覺"。之後陷入昏迷,再也沒有醒來。

醫生判為男孩多器官衰竭死亡,表示這種情況屬於過勞猝死。

當醫生跟父母轉述孩子生前最後一句話時,媽媽痛哭錘頭,不停說是自己害了孩子,如果可以,用自己的命換孩子都行。

痛徹心扉地失去,總是能讓人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曾經的錯誤與錯過。

遺憾地是,世上沒有後悔藥。

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為之付出生命。這點不假。

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呢?

無止境的"我是為你好",更像囚籠

現在的孩子,比我們以前小時候上學累多了,各種補習班,各種特長班,幾乎沒有週末。這種高強度的連軸運轉,真的很容易累垮一個孩子。

孩子也很容易因為疲憊而產生牴觸心理。

《少年說》中,有一個叫周子皓的孩子,在"天台"上說出了積壓已久的心聲:

"媽媽,我能不能求你個事,我有12個補習班,我真的好累,我可不可以不要上這麼多?"

"我為什麼休息的時候要上這麼多的補習班?寫字班,奧數班,還有一些我自己名字都記不住……"

然而,臺下的媽媽,很平靜地跟孩子解釋道:

"因為媽媽給你報的興趣班,都是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你有更多的快樂,崽崽。"

媽媽所謂地想讓孩子有更多的快樂,這個理由,聽著怎麼那麼不可信?

事實上,孩子在談到這12個培訓班時,也沒有絲毫的快樂,只有望不到盡頭的壓力和無窮無盡的累。

父母這種"為你好",是真的為孩子好嗎?

之前,看過一部劇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中小偉父母離婚,他被判給了媽媽。

媽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兒子身上。

但遺憾地是,小偉成績不好,為了能順利參加畢業旅行,他偽造了一份成績單。

被母親發現後,兩人大吵了一架。盛怒之下,媽媽沒有和他商量,直接取消了他的畢業旅行。

然後,奇怪的事情一件件發生。

接下來三天,每次小偉每天早上醒來,時間顯示的都是"6月17日,週三"。

原來,小偉的媽媽擁有一個可以操控人生的遙控器。

只要小偉不改正自己的錯誤,媽媽就會按下重播鍵,直到她滿意為止。

補習的內容學不會,就10遍20遍重來,小偉遇到喜歡的女孩,媽媽不滿意,直接把時間調到兩人認識之前,讓女孩忘記他。

被逼瘋的小偉選擇自殺來結束這種令人窒息的控制,但是他每次自殺,都會被媽媽"重播"救回。

漸漸地,小偉放棄了抵抗,變成了媽媽理想中的乖乖男。

故事的結尾,小偉趁媽媽去旅遊的時間,從保險箱裡偷出了遙控器,正當他得意的時候,正好被忘帶護照的媽媽撞見了。

"小偉,你手裡拿的是什麼?"

"這是我的人生!"

"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麼?"

最後這段對話,讓人毛骨悚然。終其一生,小偉都要生活在母親無止境的控制之中。而母親的理由此刻是那麼的單薄:我是為你好。

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人生的附屬品?

因為自己的焦慮,因為自己對現狀的不滿,把所有寶都壓在孩子身上。企圖,用遙控的方式,控制著孩子的一生,讓孩子成為自己心中完美的作品。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中途有無限可能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現實把父母逼得焦慮,"輸在起跑線"的觀念就宛如緊箍咒,每每念想一次,焦慮就更深一分,逼迫就更上一層。

果媽想起印象特別深地一句諺語: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我們的孩子可能起步比別人晚,可能學得不如別人快,但誰又說孩子就一直會落後於人呢?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的孩子是要走到終點的。孩子如果學的慢一點,沒有關係,總是能學會的。

跑過馬拉松的人都知道,貴在持之以恆,跑慢一點,沒有關係;假使你一開始就瘋狂加速,到中途很可能就沒了體力,能不能跑完都是一回事了。

於孩子而言,揠苗助長,遠不如耐心深耕。

鄧超在電影《銀河補習班》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真正的人生難題,不會像考卷那樣,會自動跳出ABCD四個選項,有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而是會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需要我們能開出XYZ的腦洞。"

為孩子好,需掌握這三大法寶

著名的腦科學家洪蘭,她就認為沒有所謂地"輸在起跑線上"。

她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提出,從大腦的發展角度來看,大腦一直在發展和變化,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大腦會為了適應外在環境的需求而改變神經元的連線。

人生有很多的轉折點,這些轉折點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

要想孩子學的好,父母需掌握這三大法寶。

法寶一:遊戲

遊戲不是學習的敵人,是學習的夥伴。

教育學博士陳美玲,在分享自己如何教出3個斯坦福大學兒子時,她提到其中一個很重要方法就是,讓孩子學習和遊戲相結合。

比如,有天下過雨後,她陪幾個孩子出去玩時,會在孩子們玩水時提出問題"為什麼會下雨呢",然後引導孩子去尋找答案。

所以說,遊戲也可是學習的良好途徑,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沉浸在成績裡的書呆子。

腦科學家洪蘭也表示,通過遊戲,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而且會玩的孩子其學業成績也會比較好,EQ高。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集體中成長。

法寶二:運動

人在運動的時候,人的大腦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些是促使神經連線的關鍵。

有研究人員還做過實驗:

一直運動的老鼠的海馬迴,比沒有運動的老鼠的海馬迴大15%,其重量多了9%。

在對老鼠的研究中,一直保持運動的兩歲的老鼠——相當於人類90歲,它的大腦和6個月的老鼠一樣年輕。

所以,小孩子在運動後去做功課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運動後,大腦會分泌大腦的營養素BNDF——其可以促進神經細胞長出新的分支。

法寶三:廣泛地閱讀

閱讀可以改變大腦。

洪蘭教授研究得出結論: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的,人終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經驗而重塑他的大腦。

而閱讀是最快的吸取資訊的港式,眼睛一分鐘看字668個字,說話最快一分鐘250個字,閱讀比說話快3倍。

閱讀可以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

所以說,"閱讀是讓孩子靜下心來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無限延展。"

但,閱讀不應該侷限於課本,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才是真正增加閱讀能力的方法。

我是兩孩媽媽 - 果媽,一直從事教育行業,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及乾貨文,解決爸媽育兒煩惱,讓爸媽和孩子一起快樂成長。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最新評論
  • 1 #

    心痛啊!我一個很好的朋友,自己的孩子智商一般般,可是朋友心氣兒高,給初中的孩子各門學科都報了補習班,可憐的孩子在中考前期渾身無力,送去南京醫院確診雙腎衰竭……賣了一套房給孩子換了腎,現在朋友面對現實,把孩子送去了一所技校,估計這一生孩子都不能像正常人生活了。

  • 2 #

    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都忘了小孩的健康平安高於一切

  • 3 #

    這都是獨生子女,一家一心撲在一個孩子身上,期望成龍成鳳,現在二胎了,壓力翻倍,看看謝謝父母還有多少精力去逼孩子了。

  • 4 #

    誰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沒辦法啊,現在的教育體制就是這個樣子的,你不努力就會被別人超越,就沒有學上,現實很殘酷了。

  • 5 #

    兒子二年級,旁邊同齡人基本都報好多興趣班輔導班,我家一個沒報,周圍人都覺得我不給娃娃好的

  • 6 #

    知易而行難,不要讓“我是為你好”而綁架了孩子的能力!!一起努力,一起改變!!

  • 7 #

    現在的小學生比以前的高中生壓力都大。以前小學生放學後有玩的時間,現在有嗎?每天除了上學就是課外輔導班,能不累?

  • 8 #

    大環境所至沒辦法,很無奈。

  • 9 #

    這個我就看過,當時我在想,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殺了媽媽,再自殺

  • 10 #

    中國教育不需要你會(生活)只要會做(試卷)就行,上了社會啥都不會然後再學生活技能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的性格到底像誰?遺傳學家:孃胎裡就決定了,後天不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