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理原因,越小的孩子越表現的“沒有耐心”,新生兒有事就會立馬大哭引起父母注意,一旦得到滿足,哭聲立馬停止,這時候小寶寶表現的“沒有耐心”,大人不必計較,相反要盡力滿足。
而大一點的寶寶,他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很多時候他仍然會表現很“急躁”,沒有耐心。這時候家長就不能遷就了,否則後面形成性格就不好糾正了。
我家寶寶是小吃貨,記得他1歲多的時候,每次看到我弄吃的,都急得不行,在旁邊來回轉,能說話的時候,一個勁地說“寶寶要吃、寶寶要吃……”,看他那麼沒有耐心,我就開始下意識地鍛鍊他了。
比如煮好的雞蛋,他很想拿,我就告訴他燙,讓他等一下,他不想等,急得不行,非要拿,我就讓他碰了一下,結果他立馬把手收回來了,我就順便告訴他,想吃雞蛋,要耐心的等一會,等他涼了才能吃,現在太燙了。他似懂非懂的看著我,後來在很多場合,我都有意識地鍛鍊他學會等待。
有時候他不配合,就會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有一次,我在陽臺晾衣服,他跑過來急吼吼的要我放《小豬佩奇》給他看,我說“好的,但是你要等一下,等媽媽晾完衣服才行”。他不願意,就在我旁邊一邊哭一邊跳,我說“你哭鬧沒用,我不會把衣服仍在這,去給你放《小豬佩奇》的,你要等我忙完,哭鬧就不看”,結果他不聽,也許他覺得我會妥協,會因此加快速度。沒想到我卻讓他大失所望,當我晾好衣服,看他還在那邊“逼我”,我就直接說“你這樣我不會給你看的”。然後我就去做其他事情了。
小朋友也是很聰明的,一看這樣不行,我根本買單,就跑過來讓我給擦眼淚,不哭也不鬧了。於是,我就開始兌現我的諾言,去播放《小豬佩奇》給他看。類似情況經歷幾次後,寶寶明顯有長進了。
現在,他無論是想吃東西還是想看動畫片或者是想讓我帶他出去玩,都會耐心的等著我,有時候我顧著寫東西,他甚至能搬個小板凳,等我半個小時,這個著實讓我感動。所以,他的合理要求我都會盡力滿足,哪怕有時候他因為貪玩或者搞“研究”,遲遲不肯回家,我都會耐心的等他。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沒有新的思想進入之前,只能用“老方法”。所以,並不是孩子怎麼了,他只是腦子裡還沒有其他意識。而父母一旦錯過這段時間,他們很可能就會將“老方法”當作主導方法來用。比如想法得不到及時滿足就會哭鬧,哭鬧本是新生兒慣用的方法啊!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有意培養孩子的耐心呢?其實,很簡單,從孩子會表達基本訴求開始,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他的耐心了。比如我家孩子能跟我表達他想看《小豬佩奇》,這時候我跟他說“你要耐心的等一下”,他也許剛開始不懂,但是幾次下來他就會明白了。因為這時候他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了。這時候,我的有意培養,會讓他明白什麼是有效的溝通?什麼是無效的?要怎麼做才能更容易滿足自己的需求等。
培養孩子的耐心需要父母有意為之,所以建議這樣做:1、 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比如削蘋果、梨子給他吃,無論他怎麼哭鬧,你還是一刀一刀的削,並告訴他,讓他耐心的等一下。或者他想出去玩,答應他,但是前提是你要把手頭上的事情忙完才能走。類似的,一些生活小事,都可以有意識地培養他的耐心。
2、 說到做到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家寶寶想看《小豬佩奇》,我答應給他看,當我晾完衣服,他不哭鬧的時候,我就放給他看。當我答應忙完手頭寫作帶他出去溜達,無論多晚,我都會兌現諾言。久而久之,他就會對我非常信任,當他有需求時候,只要聽到我一句承諾,他就不會再急呼呼的擔心催我了,因為他知道我早晚都會滿足他的。
3、表明態度,堅持到底
身邊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有意哭鬧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妥協。其實,這對於孩子從小培養好習慣是沒有幫助的。記得李玫瑾教授之前在她的講座中也提到過這個問題,她的建議就是,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跟他表明態度,對他進行冷處理,等他冷靜下來,再做接下來的事。
就像我家孩子以哭鬧威脅我趕緊給他放《小豬佩奇》,我仍然堅持做完自己手頭活,再去播放給他看。假如,第一次他哭鬧威脅我,我立馬擦手就去給他找《小豬佩奇》看,我想下次有類似需求,他還會這樣,等他大了,這種急脾氣估計更難改掉了。
所以,在適當的時候,面對孩子的一些不影響身體健康的需求,父母可以適當給他們延遲滿足,不要孩子要什麼立馬就滿足什麼,一般堅持幾次,孩子就會在大腦中形成等待的意識,做事情也就會更有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