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位媽媽談到了“幼兒口才”,我們一致認為,口才是非常重要的,這位媽媽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當今社會,口才好,才混的好”。
我們都知道“口才”確實有用,像馬雲、俞敏洪、李開復,每一個都能侃侃而談,口才也被列入一個成功人士必備條件之一。
那麼什麼是口才呢?
會說話就是口才麼?
真相是:讓孩子受用終生的“口才”,和大多數家長心裡想得不!一!樣!
大家先耐心聽我講一段小故事。
在森林裡住著鸚鵡、麻雀、啄木鳥三家
鸚鵡媽媽十分重視對自己孩子的口才培養,孩子剛會說話不久就給小鸚鵡報了“口才培訓班”,培訓班的內容非常的豐富,繞口令、朗讀、播音主持,小鸚鵡學了一個學期,已經可以很流利地朗誦詩詞了,說話有板有眼,還能有模有樣地上臺做小主持人,鸚鵡媽媽非常的滿意,覺得這課上的值。
麻雀一家人對鸚鵡媽媽的做法不以為然,因為他家的小麻雀本身就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根本不用學什麼口才。
啄木鳥一家人,根本不在乎口才,說話?哪個孩子不會?只要沒生理缺陷,等長大後,口才自然就有了。
然而,三家的孩子上學後,老師反饋,這三個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都不行,無論是上了培訓班還是沒上的,他們的表現是一樣的!對此,大家是不是都有點意外呢?
啄木鳥一家人就算了,可小鸚鵡是上了“口才培訓班”的,並且是表現優秀的學生呀,他怎麼也被老師說的如此不堪呢?
“每次聽半天,也不知道小鸚鵡在說什麼,前言不搭後語,小鸚鵡好像很難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而且他與其他同學的關係也非常的緊張,總是與人發生矛盾。
幼兒口才大揭祕,差一步錯百步
口才不是複製
很多小孩子都有這種現象,腦袋裡邊想法一大堆,但是嗯嗯啊啊半天,就是說不出來,很難清晰的有條理的說出一句話。(這種問題,在大人之中也十分常見)
而這個時候,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那些繞口令、倒背如流的唐詩,根本派不上一點用處。
因為,孩子的這些所謂的“才藝”只不過是機械練習無腦複製,孩子學到的語言並沒有“為我所用”。
如果口才脫離了實際的應用,不需要思考參與的鍛鍊,培養出來的孩子,只不過是外表光鮮亮麗,實際上卻很難轉化成在日常生活、學習、交流中可用的東西。
說了這麼多,寫了這麼多字,我只想傳達給大家的是,語言能力的核心---實際應用。
語言的實際應用
語言的運用,一定是在“用中學,學中用”,這也反應了,為什麼我們的母語不需要專門教也能說的原因。
在理想情況下,如果孩子周圍的環境和人能給與很好的示範和引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而然也會很好。
但是,可惜的是,這只是理想狀態,由於成人的能力、精力的限制,很多小孩子如果自然成長做不到語言的良好運用。
判定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不是好,有如下標準:
準確度
清晰度(發音清晰/邏輯清晰)
完整讀
流暢度
表達能力還包括了詞彙、發音、語法、語義的應用,而很多口才班涉及到的主要是訓練發音吐字、氣息控制、節奏調整、舉止表情,這都屬於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部分。
但是,僅僅學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一個人稱得上口才好,還需要有邏輯、有思考,面對不同的場景,快速選擇出最合適的表達方式。
如何有效的培養小孩子的語言應用能力
一對一口語傳授:語言需要“用中學,學中用”,想要提升語言能力,必須要有一對一的語言互動環境,主導者一定是一個擁有很強語言能力的人,才能引導孩子說話的時候思考。
思維的培養與熟悉:很多家長最喜歡給孩子講道理,但是基本上孩子都不會聽,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趕不上大人的思維。
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大人說的道理基本都是抽象思維範疇,可對應這句話:與其給孩子講道理,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體驗。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兒童在活動中的腦力勞動的效率。
熟悉孩子的思維,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思考方式)才是重中之重,思維清晰後,便是鍛鍊思維敏捷性,人的話都是要經過大腦的,思維敏捷,表達能力自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