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來心理諮詢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描述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性格特點的時候,都會給我展現出一幅聽話、懂事的好孩子的畫面。

並且不約而同的,他們都活得很壓抑,很敏感,人際關係讓他們很累。

這是為什麼呢?聽話、懂事不就是好孩子的代名詞嗎?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或許並非如此。

每一個孩子生來不同,生來就帶著他獨特的氣質

心理學上的氣質並非我們口語中的氣質,而是指在遺傳作用下的個體之間的不同成分,比如同樣兩個嬰兒,他們在飢餓時的狀態可能完全不同,一個哭聲很大,動靜很大,一個只是翻來覆去,咬自己的手指。

這只是一方面,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在很多方面也會表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這是先天的因素,養育應該尊重這部分不同,而所謂聽話、懂事的養育往往會忽略這種不同。

每一個孩子,生來就有一個精神胚胎,並不是“一張白紙”

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孩子一出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自由,讓這個精神胚胎成長和發展,而不是利用自己的父母權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成長。

以上兩個理論觀點都說明,父母不應該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而是要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按照他的不同和需求給予他環境上的支援。

而所謂的聽話、懂事絕大多數情況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否認孩子的不同,讓孩子遵循父母的意志。

“懂事懂得了不該懂的事,聽話就會聽所有人的話”,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一些父母眼裡的懂事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懂了太多情緒上的痛苦,一些經常聽父母話的人,走出家門之後,同樣也聽別人的話。

且不說他們這樣的性格特質能否取得好的社會成就,就他們過得開不開心,快不快樂,心理健不健康這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其實這一點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克特也早就說明了,一個從小被要求去順應父母,按照父母的要求成長的孩子,勢必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發展出一個虛假自體。

真實自體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而虛假自體往往意味著心理髮展上有很多問題,一個有著真實自體的人,他的內在人格是穩定、“結實”的,他們可以表達自己需求,即使這個需求被拒絕,他也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是好的。

但是一個虛假自體中的個體,他從小就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因為他的需求一開始就沒有被滿足,一開始就被拒絕,所以他是自卑的,是敏感的,自我是虛弱和不穩定的。

所以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或者你在成為父母的路上,就請不但盡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聽話、懂事的人,你需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愛就是如他所是,而不是如你所願”,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更是如此,孩子並不是附屬於你的一個存在,聽話、懂事只會讓他失去他的多種可能,把自己壓抑成一個“服從”父母這個權威的存在。

結合上面的論述,父母要做好這兩點:一、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與關注,對於所有的哺乳動物來說,得到父母的愛與關注無比重要,那意味著“生”的可能,這種強烈的動力是存在我們基因裡的。

所以幼小的孩子會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與關注使出“全身解數”,比如一個4歲的孩子,只要他在家裡不吵不鬧,安安靜靜的,爸爸媽媽就會誇讚他,給他擁抱。

那麼他就會“戀上”這個不吵鬧、很安靜,因為只要他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爸爸媽媽就會給他愛與關注。

同樣的這個道理就可以置換到聽話、懂事上,即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與關注,執著於聽話、懂事。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巴普洛夫狗的條件反射。巴普洛夫每次給狗給食物的時候,都會先敲擊鈴鐺,緊接著投餵食物,這時狗會分泌唾液,時間長了,狗就把鈴鐺等同於食物刺激了,巴普洛夫只敲擊鈴鐺,不給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

所以父母在給予孩子愛與關注的時候,不要附加上聽話懂事,不然孩子就會把聽話、懂事和愛與關注等他起來。

那麼成年之後,他會在關係裡儘可能的聽話懂事,以此來獲得別人的愛與關注。

其二、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肯定和讚美他,在孩子受到挫折時儘可能的鼓勵和支援他。除了愛與關注,在孩子做事的時候,父母也要做好環境上的配合,比如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多鼓勵,多讚揚。

坊間流傳著一句話不成文的育兒語錄,說“一個孩子的自信,來自五千次的肯定和讚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頗有道理,放在這這裡,我覺得也很合適。

其次就是當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鼓勵、支援他,而不是打擊他,認為這就是你不聽話、不懂事才造成的。

總之養育孩子的路並不易,育兒先育己,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更多的時候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希望以上內容能對你養育孩子或者發展自己有所幫助。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怎樣正確教育孩子?這幾點錯誤方式有沒有中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