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先回答一個所有父母關心的問題,意志力強的孩子是不是不那麼容易手機上癮?

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

Netfilx上個月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智慧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目前豆瓣評分8.6分。

看完讓我對“沉迷手機”這件事有了深一層的了解,明白到這不是孩子愛不愛學習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禦的事情。

紀錄片採訪了眾多網際網路龍頭行業的前高管或者核心技術人員,有位受訪者為此和律師周旋了八個月。

他們無一例外都對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感到擔心和憂慮。

設計的初衷:獲得注意力

幾乎我認識的所有父母都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頭疼過。

可是除了說意志力不夠不能控制自己外,有沒有想過這種令人“上癮”的感覺從哪裡來?

人道技術中心創始人Tristan Harris總結技術公司每天都在做這三件事:

推薦足夠多的視訊和內容,保證使用者滑動螢幕,花在手機軟體裡的時間更久一點。

最後,有了足夠的資料,就可以在廣告上賺錢,大到開屏的廣告,小到每個使用者的精準廣告投放,還有自己的廣告。

同時,紀錄片還提到了一門所有的矽谷人才都上過的課:勸服性技術,它就像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魔術教程。

讓使用者在還沒有意識到在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引誘使用者接下來的動作了。

什麼意思呢?

大多數手機軟體重新整理方式是相似的,往下拉,最上面就是新的內容。再往下再重新整理,又是新的,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正積極強化”。

Tristan形容道,就像賭城裡的老虎機。

看起來出現什麼是偶然的,你過去按一下就會有東西出來,但你不知道會是什麼。

實際上,這些都是設計好的手段。

所有的受訪者也都表示自己作為一個設計人員和程式設計師,即使知道背後運作的所有原理,也還是會忍不住每20分鐘拿起手機看一看。

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增長了萬億倍,我們身邊沒有任何東西的創造翻新速率能夠與之相比。

我們的大腦,我們的生理機制也已經很久沒有進化了,人們會被手機深深吸引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它就是奔著我們的注意力而來。

令人“著迷”的社交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貼心的設計,讓我們可以交流心聲,聽到更多的聲音和意見。

但同時它也是在利用人的社交本能。

斯坦福大學的Anna Lembke教授解釋道,和別人聯絡,直接影響著獎賞通路中的多巴胺釋放。這是我們幾百年來進化的機制,我們需要通過聯絡形成群居,建立關係。

社交媒體的出現優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絡,這種聯絡不斷地刺激著我們去刺激我們的多巴胺釋放。

同時,Anna教授也表示即便自己擁有再多的理論和經驗,也還是和我們普通父母一樣,每天在提醒孩子們愉悅和痛苦的平衡,多巴胺短缺的狀態和手機上癮的風險。

這種無處可逃的社交媒體也讓大多數人變得更在意別人的看法。

毫無疑問,我們是需要在意別人看法的,但是我們需要在意一萬個人怎麼看我們的嗎?

需要每隔五分鐘就獲得一次社交認可嗎?

無法再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最終導致了心態的失衡。

除了被分散的注意力,還有這兩個問題

2011年2013年裡一個增長資料的出現,引起了所有研究人員注意。

每10萬名少女中每年因為割腕或者自殘進醫院接受治療的資料,在2011年前都是處於平穩的狀態。

在那之後,直線上升。

年齡再大一點的女孩,增加了62%。進入青春期後的人數增加了189%幾乎是以前的三倍之多。

更可怕的是,自殺的人數也呈現出相同的趨勢。

0-14歲的女孩,最開始的比率非常低,現在增加了151%。

15-19歲自殺的女孩與本世紀初相比增加了70%。

這個增加點指向了社交媒體,那些第一代從初中就開始使用社交媒體的孩子們。

除此以外,很多父母是不是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孩子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難溝通,是不是在網上學壞了?

YouTube前工程師Guillaume Chaslot,視訊推薦演算法的設計人員之一。

他表示所有我們看到的相關視訊、感興趣的內容,靠的都是演算法推薦,但這演算法並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友好。

它是在幾個兔子洞當中,找到哪一個兔子洞最貼近你的興趣。然後,當你開始觀看其中一個視訊,它就會不停地給你推薦下一個。

這個做法大大地增加了人們觀看視訊線上的時間,但與此同時也讓所有的觀點面臨前所未有的分化局面。

推薦視訊的演算法讓每個人都在重複看同一個觀點,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化自己的觀點,給人一種全世界都和自己一樣的感覺。

但是當我們開啟自己朋友,或者身邊人的抖音就會發現,各自的推薦內容差別是很大的。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大家陷入了自己的“兔子洞”當中,不同的聲音和意見越來越難聽得見,也更難有機會學著與不同的聲音相處。

關掉通知,所有人都提到的建議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把把手機等的電子產品當成洪水猛獸,我們可以學著怎麼更好地使用它們。

片尾處導演讓受訪者們給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關掉不要緊的軟體推送

這是所有的受訪者都提到的一點建議。

在我親身試驗了一下後發現,確實能很大程度的減少手機對我們的影響。

在關閉了手機和iPad的視訊、遊戲、新聞、讀書、兒歌等軟體的訊息提醒後,沒有了振動、聲音、亮屏打斷我的工作,我能很好地集中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讓注意力不斷分散。

同時,也能讓手機迴歸到工具上,我們有需要才拿起來使用。

√ 解除安裝不重要的軟體

這個有點難,你很難判斷哪些軟體是要的和不要的。

我是把所有的手機軟體進行了一個分類,每天都要用到的日常軟體放在主頁。

其他不經常用到的手機軟體分功能集合起來,或者就不放出來主頁。

這就保證我開啟只會用到有用的軟體,減少無用資訊的干擾。

√ 下線,多享受線下

讓孩子不要對手機上癮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擁有豐富的個人生活。

孩子如果除了上課就是學習,除了手機沒有其他娛樂專案,那麼孩子會沉迷手機我一點都不意外。

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有更多豐富的生活,比如看書、畫畫、下棋、玩具、外出走走。

父母以身作則不僅是我們要少也玩一些手機,還要多點和孩子一起互動,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的時間儘量是讓以親子間的互動為主。

√ 濃縮的所有人都能用上

第一在每晚的固定時間所有裝置不能進入臥室,不管是什麼時間(比如,睡前半個小時所有裝置需要拿出去)

第二個原則,有專家認為應該在16歲之前禁止使用社交媒體,我們家是微信qq聯絡工具可以有,其他的也是在高中前不允許。畢竟很多網際網路的大佬是連電子產品都不給孩子用的。

第三個原則,和你孩子研究出一個時間預算,如果你和他們聊“你每天想在你的裝置上花多少時間,你覺得合適的時長是多少。”大多數會說出一個合理的數字。

最後

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推薦這部紀錄片,因為裡面提到的內容非常的硬核。

但是後來我發現不僅父母,很多孩子也會把喜歡玩手機歸咎在自己意志力不足上,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差勁。

其實這對我們減少沉迷手機毫無幫助,還可能加重孩子自暴自棄。

我們需要做的是不要掉進固定型思維當中,明白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現狀的。

然後,想要做出改變就要先了解背後的原理。就像治病,想要藥到病除就要先治本。

明白這不是孩子有足夠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用新的角度和身份重新認識手機,或許會對我們改變和預防孩子的沉迷問題更有幫助。

367
最新評論
  • 1 #

    不是工作需要我都不想拿手機。過年時候回家,我經常不帶手機在身上。陪陪老人聊聊天,做點美食,陪家人出去散步,現實中那麼多可做的事情。

  • 2 #

    引導孩子用更多豐富的生活,比如看書、畫畫、下棋、玩具、外出走走,驅散對手機的沉迷。

  • 3 #

    手機可以避免無聊尷尬可以逃離,生活逼人太緊了,要是有個小樹林可以散步,人會丟開手機看那些樹葉小草小花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屁多又響,嬰兒屁背後到底藏著啥祕密?這些訊號家長要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