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有的家長說,孩子在兩歲左右,會出現第一個叛逆期,西方家長稱之為“Terrible two”,翻譯過來就是可怕的兩歲。
這個時候,寶寶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只能通過自己的行為發洩,他們的發洩行為在大人看來,就是“對著幹”,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
很多家長說很懷念寶寶小時候,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像現在,太難了。
兩歲年紀狗都嫌,孩子記吃不記打,總愛Say no ,家長難招架小田最近特頭疼,兩歲半的兒子最近不知道怎麼了,特別不聽話,她說什麼都不聽,非要自己去做,哪怕是錯的,也要去嘗試。
這天,小田正在做飯,突然客廳裡傳來兒子的哭聲,她拿著鏟子就衝了出來。
只見客廳一地的土,還有碎裂的花盆瓷片,兒子也是一身的土,坐在一旁娃娃大哭,手上還拿著一條花枝。
小田看了看四周,發現碎花盆的前面還有一個凳子,略微思考了下,大概還原了下事故發生情況,應該是兒子站在凳子上,去拽放在高處的花,結果把花盆拉了下來。
想到此,小田搖搖頭,趕緊上前抱住了兒子,仔細檢查了下,發現兒子身上沒有什麼異常,用頗為責怪的語氣說:“小祖宗,上次不是告訴過你高處的東西不要碰麼,上次你就把花盆拽下來一次了,這次又拽,你是記吃不記打麼。”
小田這麼一說,兒子哭得更厲害了,並且說:“我就是想看看花花。”
“你上次不是看過了嗎,一盆花有啥好看的。”
“還想看,想看,花花,花花.......”
兒子哭得撕心裂肺,小田頭疼得要死,只能先哄兒子。
兒子兩歲以後也不知道怎麼了,有的時候,她不讓兒子做什麼,他偏做,讓他做的,他卻不做,一點兒也不聽話,有的時候有些事情還要自己做,浪費了很多時間。
一次,早晨穿衣服,小田給他穿,他推開小田的手不讓,非要自己穿,穿得亂七八糟不說,時間也用了快倆小時,小田說給他調整下,他也不願意,就這樣出去了,有的路人笑她娘倆,小田臉紅得不行,兒子卻不在意。
還有一次下雨,兒子非要在小水坑裡跳,她怎麼都拉不住,過往的幾個老人批評年輕人不會帶孩子,這樣容易讓孩子著涼,她讓兒子出來,兒子卻說不,最後是她強行把兒子拖出來的,兒子哭了一路,眾人都看。
這樣的情況太常見了,總之很多事情,兒子就愛Say no,然後做一些不能理解事或者把安排好的事情做得亂七八糟。
小編解析:
俗話說:“兒大不由娘”,可是孩子才兩歲,家長就難以管教,那以後怎麼辦呢?而且有的孩子家長要是一批評,孩子還耍橫,說話都不清楚,還要講半天道理,好像犯錯誤的是家長一樣,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可怕的兩歲”這種現象呢?
“Terrible two”發生原因有兩種,分為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生理原因:自我意識覺醒,你越是管教,他越要自己來
孩子兩歲左右的時候,萌發了自我意識,這個時候,孩子不希望自己被安排,想做自己的主,他想吃自己願意吃的東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觸控自己想觸控的地方,他以自我為重心,他人不順從的行為會被當做敵對物件。
有的媽媽被寶寶的“不”“不要”虐了無數遍,但依舊待寶寶如初戀,因為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三個字:親生的。
其實這是孩子“獨立”的一種表現,他不斷地對家長Say No,只是為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
譬如吃飯的時候,他說不,表示想要自己吃;洗衣服的時候,他說不,就是想自己洗.....即便做得亂七八糟,也不讓大人插手,你越是管教,他越要自己來。
▶▶心理原因:家長的過度管束讓孩子產生了“超限效應”
克雷洛夫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叫傑米揚的人特別擅長做魚湯,一天有一位朋友來拜訪他,傑米揚給朋友做了一大盆魚湯。朋友喝了一碗之後讚不絕口,傑米揚很有成就感,所以又勸朋友再喝一碗。朋友又喝了一碗之後覺得有些難受,但是傑米揚沒察覺到朋友的牴觸情緒,仍然不管不顧地勸朋友喝湯。後來朋友終於受不了了,找了個理由就離開了。
貪多則成害,超限效應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在心理學上:
超限效應就是指給人的刺激過多、時間過長,最後導致人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在批評孩子時容易“跑偏”,在一個問題上不停地強調,或者突然提起孩子的舊事,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超限效應。孩子一旦產生了超限效應,就會像戴了耳塞一樣,對家長的批評視而不見,甚至可能故意和家長對著幹。
小編總結:
兩歲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導致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家長的批評易讓他們產生“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想法,他們希望自己去做,靠逞能來證明自己。
孩子有的時候希望成為大人,這樣就可以不受拘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既然孩子有這樣的想法,大人可以大膽嘗試下“角色互換法”,滿足孩子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感受下家長的良苦用心。
角色互換法的定義,家長成為“孩子的孩子”角色互換法和演員演戲差不多,就是一個人模仿另一個人的性格、行為、習慣,從而了解不同個體之間想法的差異。
在心理學上,角色互換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療方式,它指的是個體根據指定的社會輿論、規則和習俗,去模仿這個環境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那麼在家庭中,角色互換法就是家長和孩子的身份調換,讓孩子做一回大人,管理這個家庭,而家長則是“孩子的孩子”。
角色互換法能起到的作用:孩子和家長相互理解家長們應該承認一件事: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很難做到完全的客觀,這並不是教育孩子時才會出現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社會比作一個舞臺,人們互相交往、交流時,會自然而然從自己的角色角度出發,去評定另一個角色的性格和行為。家庭也是這樣一個小舞臺,家長所扮演的是教育者、引導者的角色。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們往往會下意識地把孩子和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聯絡在一起。
孩子沒有家長的經歷,教育起不到“眼見為實”的效果。在孩子看來,家長就是在空講大道理,尤其是兩歲的孩子,更加難以理解家長的話,他們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角色互換就能給孩子和家長一個互相了解的機會。在互換之後,孩子會融入大人的角色,除了體會到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力,同時也將面臨家長所面對的難題——如何管教孩子。
這時家長模仿孩子的胡攪蠻纏,這個“小家長”就會變得手足無措,從而明白家長的難處。
而家長,也容易明白孩子和自己對抗的想法。
角色互換法的延伸意義,利於孩子情商提高角色互換法在孩子日後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有作用。孩子可以學會察言觀色,照顧他人的情緒,這樣可以拓展其人脈圈。換句話說,學會角色互換有利於情商的提高。
很多人在面試時都會向面試官要求高工資、多休息,而很少有人從公司的角度出發。反過來也就是說,在面試中誰更善於站在面試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誰就更容易得到面試者的好感,從而拓寬自己的發展道路。
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懂得體諒他人的人,身邊的朋友會很多。
孩子不懂事是事實,家長過於主觀也是事實,如何做到將心比心,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需要注意的問題。其實即便拋開角色互換的各種好處不談,作為和孩子互動的遊戲,角色互換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小編總結:
當然,“可怕的兩歲”幾乎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但總有過去的時候,某一天,你會發現,那個懂事的孩子又回來了。欣喜之餘,你突然覺得孩子那段“叛逆”的時光也很值得回憶,它是你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歷程,其中有酸有甜,卻依舊幸福滿滿。
孩子兩歲的時候,你有經歷過孩子的“叛逆期”嗎?你是怎麼處理的?有沒有試過角色互換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我是豆寶奶奶,擁有豐富的育兒經驗,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