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紀伯倫《給孩子》

01、何為“聽話”及其表現

中國人表揚孩子,最常見的一個詞是“聽話”,彷彿這是對孩子的最高讚美。

同樣的,中國人批評一個孩子,也常常使用“不聽話”。可以說,一個人的一生,從嬰兒到成人,這個詞從未離開過。

那麼,到底什麼是“聽話”?詞庫裡有三種解釋,其中一種為:順從他人的意志。

很顯然,我們所說的“聽話”正是這個定義。

所謂的“聽話”,是聽誰的話?順從的又是誰的意志?很明顯,是擁有讚美或者批評的話語權的那個人——在家裡,通常是父母和長輩;在學校,通常是老師;在單位,則是領導。

也就是說,年齡、資格和權威擁有了評判的資格和神聖的不可侵犯的地位。

孩子是“弱者”的一方,他必須絕對服從,服從父母的安排,服從老師的教導。

在其一生中,娶什麼樣的妻子,找什麼樣的工作,都有固定的軌跡。

他們也能流光溢彩,但一定是在循規蹈矩裡。

事實是,“聽話”的孩子常常不會感覺到自己“聽話”,而會覺得他人是為自己好,自己這樣也是成熟的表現,不會有錯的人生。

02、“聽話”對孩子成長的傷害

我們以為的對孩子的最高讚譽,就在這般無形中傷害著孩子的心靈。

首先,“聽話”隱藏著對孩子試錯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扼殺。

“聽話”的出發點也是要追尋他人的軌跡,不過輕易開闢新的道路。也就是,目的是為了不犯錯。

而事實是,從不試錯的人,也越害怕出錯,越發缺乏自信。

不試錯,怎有創新?

不創新,怎有發展?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其實是對教育模式的質問。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教育都是以培養“聽話的學生”和“聽話的孩子”為目標。這樣的學生和孩子,誠然可以成為最敬業的技工和專業人才,但卻一定不是創新型的人才。沒有創新,談什麼傑出人才呢?

其次,“聽話”的孩子抗挫能力自然會受到損害。

經常聽別人話的孩子,他自己就不會說話了。因為他失去了獨立的思考、冷靜的判斷和主動的選擇。

依賴心一旦形成,就如影隨形,難以脫掉。

心理學家胡慎之說:

“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經典的好孩子,在家裡聽父母的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依賴老師。這樣一來,這個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體會覺得不是為自己而活,於是就缺乏動力。他可能出色地完成老師和家長交給他的人物,但卻表現得比較麻木,對很多事情都缺乏慾望和追求,這也是抑鬱的一種體現。”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平時特別乖的人怎麼突然就抑鬱了。因為他們從未有過發洩口,甚至是叛逆期都可能不曾出現過。而壓抑到生命裡的東西,終究會通過某種方式展現出來。

03、“聽話”的背後是父母的控制慾和孩子無辜的人生

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續,甚至等同於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在中國父母中很常見。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極盡一切之手段,威脅、恐嚇,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和暴力。

孩子不吃飯,說,你要聽話,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帶你了。

——在如此威脅下,年幼的孩子不再說自己吃飽了,而是一口一口食而無味地把飯菜往嘴裡塞,直到吃出積食。

孩子犯了錯,二話不說,拎起來扔到沙發上,狂打一通,逼著說:你承不承認錯誤?還不承認是不是?再打。打過後再問,你知道自己錯了嗎?孩子哭著說,我錯了。

——孩子是真的認識到錯了嗎?他知道為何他這麼做就叫做“錯了”嗎?他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嗎?不,他不知道,他只是迫於淫威而俯首稱臣。這種壓制憋在心裡終有一天會加倍爆發。

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下雪的天,一位父親為了懲罰調皮的兒子,脫掉他所有的衣服,將他綁在屋外的樹上。整整一夜,不聞不問。次日一早,孩子死在了樹上,身上落著一層厚厚的雪。

這樣的父親,無知,加暴力,加控制,加愚昧,枉為人父,禽獸不如。

孩子最是無辜。

以暴力來制服孩子,達到所謂的“聽話”,“其實就是摧毀孩子的抵抗心和自信心,讓其產生恐懼感,然後暫時屈服。”

也有用溫情脈脈的方式進行控制的。以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苦情戲,讓孩子達到聽話的目的。這種方式隱蔽得很深,更為可怕。

甚至有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而送到所謂的管教中心的。比如曾經備受人們關注的楊永信網管所,流淌了多少孩子們心靈成長上的血淚。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更是孩子自己。

正如紀伯倫的詩中所寫,”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你們看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04、優質的教育是讓孩子“不聽話”

自信、獨立、創新……父母們原本欣賞的諸多品格,卻在要求孩子“聽話”的過程中喪失。

那麼,不妨讓孩子學會“不聽話”吧。

可以不聽老者和過來人的話。

可以不聽書本和權威者的話。

可以不聽約定俗成的話。

……

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們應該:

允許他試錯、犯錯。

允許他自己做主。

呵護他的天真、好奇和探索欲。

允許他走出一條屬於他自己的路。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作為被要求“聽話”的孩子,應表明:吾愛很多人,但更愛我自己的人生,獨一無愛的人生。

胡適先生曾說,研究時,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要有懷疑的精神。懷疑才能推動進步。

05、更優質的教育是多聽孩子的

楊絳先生曾對年輕人說: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我們做父母的也大多有這個通病。

我們想得太多,想要得太多,我們做得太少,傾聽孩子更少。我們規劃太多,幫助孩子太少。

試著停下自己的思考,而用心聆聽孩子的思考。

試著停下自己的決斷,而讓孩子獨自判斷,學會分析和承擔。

試著停下自己的規劃,而讓孩子張開翅膀大膽去飛。

……

傾聽孩子的心聲,以愛與尊重先行,無論是疏導還是啟發,都將變得更有意義。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吼孩子就一個結果:孩子受傷變笨!這樣溝通,比吼100次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