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昨日鄰居詢問我到底怎麼陪孩子寫作業,她家孩子因為作業天天與她發脾氣,我給她講了一個心理諮詢師給我講的案例,希望她有所領悟。

一個6歲小朋友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小朋友各方面表現良好,上課專注,下課團結同學,作業也按時完成。

有一天,孩子作業完成以後,爸爸媽媽因為臨時有事就沒有如往常那樣細心檢查,只是匆忙看一下就簽字,結果第二天課堂上,老師專門對孩子提出了批評,自此孩子學習一落千丈,作業也就不再如以往那樣仔細。

爸爸媽媽很著急,各種勸說無效,甚至給他中間轉了一次學校,以為通過這種避開之前的環境可以讓他回心轉意愛上學習,結果徒勞,孩子甚至都已經厭學,三天兩頭裝生病。

為什麼孩子因為一次批評就性情大變呢?

據了解,孩子在沒有被批評之前,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關注過大,孩子任何一點問題,家長就立馬指出、重做,甚至有的時候,媽媽急了都會把他的作業全部撕掉,爸爸有的時候還會直接將作業扔到垃圾桶。

孩子的作業在這種嚴格的條件下,每次確實也保持著不錯的狀態,但一次忽略就將孩子內心積壓的情緒全部爆發了,並且愈演愈烈,家長手足無措。

陪孩子寫作業,是父母的一堂修行課作業是什麼?

有的家長認為作業就是孩子複習課堂所學知識的練習,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通過作業熟悉題型可以更好的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甚至有的家長認為家庭作業就像10000小時定律,越練習最後就會成功。

事實上,家長和孩子並沒有真的了解作業的本質以及它具有的意義。某位教育家曾說,家庭作業背後不僅僅是作業。這句話說的就是作業的實質,說的是作業不只是一個表面的練習,表面的重複性,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比如思考,比如舉一反三等等,每個孩子每個家長理解上會有差異,作業起到的作業也就差距性拉開。

做作業浪費時間?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當然不排除那種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的情況,整體來說,作業更多的是對孩子的一種監督和督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與規律,比如自我主動能力,比如自我管理時間,比如正常的學習好習慣等等。

它不是浪費時間,更不是為了追求某一個目標而設立,作業反而是一個很好地工具,一個可以讓孩子慢慢的學會獨立、自理,緩緩的走入到這種未來的競爭力中,提前做一個更好的安排。

家長陪不陪做作業?

很多家長說,孩子做作業需要督促,需要監督,要不然出了錯怎麼辦,一旦發現孩子有問題,立馬就可以指出並幫助孩子糾正,這樣孩子就可以不用再犯了。事實上呢 ,孩子依然是下次繼續出錯,並未完全的達到家長所想,這是為什麼?

因為學習是孩子的,作業也是孩子的,家長的指出,讓孩子減少了思考的路徑,減少了他們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孩子變得被動,變得敷衍,因為在他們心裡“做得不對,有家長”。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關穎曾提到,許多家長充當了“助教”和孩子學習的“柺杖”。他們忽略的,恰恰是教孩子做人、做事這些最基本的內容。這是家長角色的錯位。

家長角色的錯位,不僅僅給家長自己帶來力不從心,也同樣讓孩子無所適從。陪伴孩子做作業是家長的修行,家長需要在孩子學習做作業的過程中起到指導作用,但並非全程跟蹤和監控,最終目的達到的是孩子自己解決掉學習難題,獲得更好的學習成就感。

陪孩子寫作業,父母有4種表現

陪孩子寫作業,是一件看似簡單做起來很難的事情。俗話常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基本是很多家庭寫作業出現的典型狀況,面對著寫作業,父母一般有以下4種表現。

先設立一個小場景向大家說明:

孩子放學回家,書包往書桌上一放,開始今天的家庭作業。

“媽媽,今天的作業好難啊,我不想寫。”

孩子不想寫作業,這是人之常情,畢竟每個人都有特殊情況,但每一個父母看到這種情況,不同型別的父母產生不同的反應:

獎勵型父母:

“如果你好好寫作業,媽媽就獎勵你一個玩具”

獎勵對孩子的吸引力很大,但是並不是每一次的獎勵都能夠起到應該起到的作用。父母的這種獎勵措施,只是暫時的一種策略或者說只是孩子小的時候的一種策略,並不能夠真正的將孩子吸引到自主作業的程度。

孩子自身受到這種獎勵機制的影響,可能會變得更加拖拉、懶散,甚至用不完成作業來威脅家長,家長是不是還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以換取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呢?

嚴厲型父母:

“這麼笨,作業都不會寫,上課都幹什麼了”

這個型別的父母與獎勵型父母類似,只是沒有獎勵,但是作業那是必須要完成的事情,不管孩子採取什麼措施,不管孩子到底會不會,作業就是孩子的“天”,就必須要按照要求的完成。

父母的嚴厲,讓孩子膽戰心驚,生怕自己一丁點聲響或者小錯誤引起家長的這種“劈頭蓋臉”的訓斥。當家長走進正在寫作業的孩子時候,孩子都會不自覺的內心恐慌,本應該會寫的字,可能因為緊張變得不會寫,結果就是換來家長的一通“噼裡啪啦”,孩子只有委屈的份。

對孩子嚴格要求沒有錯,錯就錯在,要求嚴格需要分情況。孩子在這種嚴格的氛圍中,內心一直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中,作業想要完成很好都有難度。

放任型父母:

“孩子,別累著,不想寫就不寫,誰讓老師佈置那麼多作業”

這類父母對孩子內心對作業的排斥感能夠很好地理解,明白孩子的作業難度,知道孩子需要一定的放緩與安撫,但是父母對於孩子這種必做專案的寬容,並不能讓孩子放鬆再出發,反而帶來的是孩子更加的懶散。

父母本意是與孩子進行“共情、同理”,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父母分不清作業的界限,分不清孩子的界限,將這種作業的完成轉移成了老師的“不負責任”,轉變成孩子的“不應該做”等等。

孩子自己不能夠認識到作業的重要性,再加上父母在對待作業這件事的“放任”態度,更加變得自由過度,作業不能完成慢慢會變成一種家常便飯,還會美其名曰“爸爸媽媽說了不用做”。

包容型父母:

“作業哪個地方比較難呢,課程是不是沒有完全的消化啊,媽媽跟你一起學習一下好不好”

這個型別的父母可以很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知道孩子並不是不想做作業,只是內心裡面的那個“恐懼”讓孩子望而卻步,如果真的去一點點的理解這個作業難題,孩子一樣很簡單的就能夠解決。

孩子知道自己的作業需要做,但希望得到父母的一種認可和共鳴,父母遇到孩子帶有這種看似情緒的對話時候,不妨多一點耐心的傾聽,然後與孩子一點點的接觸作業難題,並引導孩子找到更好的辦法。

包容孩子、理解孩子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有要有的素質,父母在整個過程中不放任孩子,也不會越過父母與孩子的界限,認清作業的主體是孩子,家長只是起到一個輔導作用。

孩子作業看似小事,但同樣體現的是家庭的整體教育氛圍,展示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做一個包容型的父母,孩子會更加健康、快樂。

陪孩子寫作業,包容型父母有辦法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真的不一定與大吼大叫發脾氣等情緒相伴,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孩子的作業不會變成“老大難”,家長也不會變成“討厭鬼”。針對於不同年齡不同的孩子,包容型父母該採取什麼辦法呢?

(1)、換位思考:換個視角與孩子同行

作業時候,家庭中出現“雞飛狗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長用成人思維去界定孩子的思維方式,家長認為的容易、簡單,在孩子看來很難,並非那麼容易。如果父母回到與孩子一樣的年齡,是不是也會急的抓耳撓頭呢?

我有個做老師的朋友給我講過一件他家孩子做作業的事情。

他家孩子剛開始學習數學的時候,雖然幼小銜接中講過10以內的加減法,但一入小學,那就不只是10以內了,可能變成了100以內加減法了。孩子在計算10以內加減法的時候,還能伸出手指頭,一個個的數,一個個的減,變成了20以上,算上腳指頭都不夠用,把這孩子愁的天天害怕做作業。

這個朋友就想孩子既然會數數,可以先從一堆小木棍開始,雖然做作業會慢一些,但不代表他不會,這樣也可以鍛鍊孩子數數的能力,並不是每一個小朋友數數都很流利,這也是一種熟能生巧。

孩子數數的技能上來了,這個朋友就給孩子講湊十法,這一下子不得了,孩子竟然口算都熟練了,雖然不像那些經過一些專門鍛鍊的孩子那麼速度,但至少作業、考試時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如果是一些脾氣暴躁的家長,是不是看到孩子連15+15都要計算半天急得上火,是不是看到孩子數手指頭、數腳趾頭恨不得自己替他們計算?其實換一個換位思考一下,家長在與孩子同步的時候,還不一定比孩子強,孩子至少還有辦法去思考怎麼算。

孩子做作業會迷惑,會忐忑,甚至會因為家長的一句“你真笨”心裡委屈,作為成年人的家長,首先把自己的姿態放低,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再重新去審視孩子作業,引導孩子更好的去完成作業。

(2)、過渡陪伴:引導孩子從被動到主動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連作業是什麼都不清楚,更不用說完成作業,爸爸媽媽需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做一個過渡陪伴,而不是放任不管或者依賴陪伴。

父母需要給孩子講清楚作業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寫作業,以及寫作業有什麼用,用他們可以聽得懂的話說清楚,孩子們會更加明白作業到底是為了什麼,也會從內心裡面認可這種作業形式。

陪寫作業並非是一直陪伴,讓孩子養成一種依賴陪伴,家長不在身邊就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家長不在身邊就無法下筆等等,作業是孩子的,他們只是需要一種過渡陪伴,而非依賴陪伴。

家長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只需在偶爾的時候看一下即可,不需要時時刻刻的用眼睛緊盯,一旦發現錯誤就大呼小叫,甚至還會對孩子各種詢問或者指責,這樣反而影響到孩子的作業注意力,並讓孩子養成一種不自信習慣。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做作業,不管是否做對,家長都不需要在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進行打斷,首先這是一種不禮貌行為,對孩子的不尊重與不信任,其次這也會影響孩子的連續思考能力,打斷思考孩子可能就會對下面的思考內容產生恐慌。

父母可以在孩子完成作業以後,再與孩子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商議,但父母一定記住自己的定位角色,孩子為主,家長為輔。父母的職責就是引導孩子慢慢的將被動做作業變成主動做作業。

(3)、規矩先行:無規矩不成方圓

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做作業是教育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更需要一些規矩進行約束。邊玩邊做,拖拉拖延,跑來跑去等等,基本上很多孩子都有一些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糾正,可能就會變成影響孩子做作業的大問題。

作業分段做

每天安排的家庭作業,基本每個科目都有,做作業並非一口氣做完。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甚至預估的時間自己進行分類,制定一個簡易的作業完成時間表,比如喜歡數學,可以將數學做完,休息10分鐘,再去做語文作業,還可以將簡單的選擇題做完,休息10分鐘再去做應用題,等等,只要合乎邏輯思維和孩子習慣,怎麼分配都以孩子為主,孩子的積極主動性提高,作業完成效率會很高。

減少干擾項

很多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邊做邊玩,主要是孩子的書桌上面過於雜亂,有書有玩具有各種擺件,本意是為了給孩子方便,但也帶來了孩子分散注意力的風險。

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商量書桌內容的擺放,比如減少一些玩具擺件的存在,比如減少一些色彩鮮豔物品的放置,等等,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將目光集中在作業上面,而不是其他的專案上。

制定合理作息

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並不強烈,甚至在他們看來,如果一直讓他們玩,他們真的就會選擇不睡覺,這與孩子自身的生長髮育特點有關係,但這樣做肯定是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長不妨與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將一些在寫作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一對應,比如幾點吃飯,幾點親子玩耍,幾點閱讀,幾點休息等等,這些是為了給孩子建立一個時間概念,讓孩子更好的理解時間的珍貴與流逝。

這些只是家庭教育中一些簡單的規矩專案,每個家庭都有著不一樣的特點,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自己家庭的特色制定相關的一些規矩,主要目的是讓孩子自理自立,真正的了解時間,了解規矩對於作業的益處,以及未來規矩對於整個人生的用處。

(4)、解答作業:引發孩子思考

作業並非完成就結束,孩子還需要在作業完成以後,對做作業過程中的疑惑、問題等進行復習,當然檢查作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家長需要對孩子的疑慮及問題進行認真、耐心的引導解答,幫助孩子真正的做到最終解決問題。

暗示不明示

孩子做作業的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檢查作業的過程就是對自己作業重新梳理的過程。父母與孩子一起檢查作業的時候,父母不需要直接指出錯誤在哪裡,只需要暗示他們怎麼去檢查作業,怎麼去發現錯誤,以他們自己對作業的大體的了解,可以很容易的在這種暗示之下發現錯誤所在,並很容易的改正。

當孩子遇到的問題,他們並不能完全的解答時候,家長可以用發散式思維引導孩子找到解決的渠道,比如尋求同學們的幫助,比如詢問老師解題思路,等等,這些都是一些很好地辦法,通過這些方式,孩子對待問題的解答會更加深刻,慢慢的孩子也就學會自我檢查作業。

認可與懲罰

孩子做作業有對有錯,不管是什麼樣子,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得到家長的認可與肯定,爸爸媽媽不妨與孩子制定一個作業獎懲制度:自己檢查作業發現問題然後改正的,進行獎勵;父母檢查作業發現的問題,就要懲罰,當然問題如果被孩子改正,一樣獎勵。

這種獎懲制度的目的不是為了獎懲而設立,是為了讓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認真自我檢查作業習慣設立,讓孩子更加重視自己的作業,從做作業的態度、認真程度、品質等方面進行提升自我。

做作業一定是孩子心情愉悅情況下進行,如果孩子本身心情低沉,並且心中有事,即使孩子坐在書桌前,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主角注意力分散,作業自然完成的也就不會品質很好。

家長在發現孩子這種情況的時候,需要先緩解孩子內心的壓力,穩定孩子的情緒,再去完成作業,而不是強迫性的不管孩子狀態就必須完成作業,這樣孩子不僅身心受損,而且作業也不會完成。

父母在孩子做作業時的陪伴,並不是對孩子進行實時監視,也不是對孩子進行全面操作,反而是用耐心、信心,引導孩子從各個方面學會做作業。

做作業是小事,但整個做作業過程卻是一件大事。做作業可以讓孩子的時間管理、個人管理、習慣養成等全方面進行提升,更好的擁有未來競爭力,更好的面對未來。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中國家長有多好騙,看量子速讀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