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兒小L總和一個玩的比較好的孩子鬧彆扭,沒在一起時,兩人總想著對方,可在一起沒玩幾分鐘,兩人就起爭執,最終的結果都是以對方大吼大叫,女兒感覺受到傷害,放聲大哭收場。
每每如此。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我停下手頭的事情,認真地觀察起兩人的相處模式,發現問題總出在以下幾點:
1、 兩人一起跑過去盪鞦韆,小L先跑到跟前的,結果對方上前一把搶過去坐上面了,小L無助到大哭;
2、 兩人約好來家裡玩,剛到門口,對方就搶過女兒的小紅拖鞋一腳穿上了,女兒哭著說:“那是我的!”
我告訴小L既然約了好朋友來家裡玩,就應該分享,可以給好朋友穿一下的,可小L情緒還未平復,對方就搶先穿著她的拖鞋進屋裡,直接拿她的玩具玩了,小L感覺自己的東西又被搶,接著又哭了;
3、 小L帶了一個玩具在小區玩,對方上來說:“小L你要分享,把你的玩具給我玩玩,不然我就不跟你是好朋友了,你的好朋友小C也不跟你玩了!”說完撅起小嘴。
小L眼巴巴地把玩具讓了出去,但沒過一會就因為自己玩不到玩具哭了。
4、 兩人玩石頭剪刀布,每次說完,對方總是晚出,看小L出手後才出,結果總是對方贏;
5、 兩人在小區瘋跑,結果看到小L快超過她時,她立馬變換跑道,拐到小L前面擋住她,不讓她超前,結果幾次下來,小L被她突然變道過來絆倒,兩膝蓋全摔破皮。
說實話,看到這,我真有點坐不住了,四五歲的孩子應該是最天真可愛的時候,可有些孩子身上卻沒有孩子的童真,他們有的是超乎同齡人的“聰明勁”, 而這種“聰明勁”分分鐘碾壓一大群孩子。
既然如此,那麼幼兒時期,父母到底要不要干涉孩子和沒邊界感的孩子交朋友呢?教育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的一項關於兒童社交的研究報告,揭露了兒童的“同伴效應",他指出如果孩子總是跟一個有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成為玩伴,那麼孩子將會受到對方很多積極正面的影響,如行為習慣、生活態度以及學習方法。
而與此相反,如果孩子經常跟一個行為習慣很差、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孩子成為長久的好朋友,那麼這個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對方負面的影響,可見環境和交際圈對孩子有頗深的影響。
一開始我總忍不住地想,要讓小L跟這樣的孩子整天在一起玩嗎?總是這樣受傷,影響她的情緒,會不會對她的性格形成也有影響?
我也和女兒溝通過這個問題,孩子說雖然對方搶她的東西會讓她傷心,但她們在幼兒園還是經常一起玩,對方也有不搶東西的時候,不搶的時候她們玩的還是很開心的,她也很喜歡跟小Y一起玩。
後來又有一天,女兒放學回來突然跟我說:“媽媽,今天小Y又搶我的東西了,不過我沒有哭,我告訴她搶東西是不好的行為,說完她就把東西還給我了。”
我當時那個欣喜啊,簡單難以言喻。還好沒有干涉她交朋友,如果一開始我就讓她拒絕對方,那麼她失去的不只是一份友誼,更多的是處理複雜問題的鍛鍊機會。所以你看:
首先,父母和孩子的緣份就是一場慢慢退出的旅行,幼兒上學後,父母很難干涉到她的社交圈。
其次,孩子比大人更有包容心,知道對方的行為不對,但她願意原諒對方,願意給對方機會,並且相信對方會變好。
另外,和各種不同性格的孩子社交,可以增加孩子處理不同問題的能力。
所以,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一味的讓孩子遠離沒有邊界感的孩子,有時候並不是一個好辦法,因為他們身處一個圈子,並不是你想讓他們分開就能分得開的。
漫畫書《父與子》裡面有個小故事,很有教育意義,說的是兒子和另外一個小朋友因搶東西吵架了,於是兩人各自哭著跑回去找各自的爸爸。
兩個爸爸見面後都覺得自己孩子受了委屈,都想為自己的孩子出頭,於是兩人上前吵著吵著就大打出手,正當兩人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一旁兩個孩子早就合好了,在一起玩石子呢。
雖然是個小故事,但這樣的例子生活中並不少見,遊樂場經常能聽到孩子們的哭聲,但沒過一會,幾個孩子又玩到一塊去了。
孩子遠沒有大人的功利和記仇,他們純真爛漫,心中毫無芥蒂,前一刻還哭得不要不要的,後一秒對方來牽她的手,他們又合好如初。
那麼,對於沒有邊界感的孩子,如果能夠引起對方家長的重視,配合老師加以引導,反而對大家都是一個機會。因為幼兒時期孩子的可塑性還是很強的,只要大人告訴他規則和邊界,相信很多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孩子。
畢竟孩子還這麼小,如果家長、老師都放棄他,給他籤標籤,那麼那個孩子有可能真的長成大家所說的那樣。
因此,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大部分的時候是跟老師和同齡的孩子相處,父母與其擔心顧慮孩子和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交朋友,還不如教會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和影響他人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孩子內心更加強大。
那麼,是不是任何孩子都可以做好朋友呢?並非如此,就像磁鐵,有的孩子在一起會相互吸引,有的孩子在一起也會相互排斥,因此,幼兒交朋友也是有選擇性的。
如何引導幼兒交朋友呢?第一點,能力範圍內,為孩子選擇素養良好的教育圈子。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居住的生活圈就是你周圍人的素養層次,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定要買高價的學區房,而是在能力範圍內為孩子選擇一個文化素養良好的生活圈,在這個圈子內,讓孩子茁壯成長。
第二點,幼兒還不具有完全辨別是非對錯的觀念,引導孩子遠離有攻擊性的孩子。
暑假的時候,有一次帶孩子去小區的遊樂場玩,其中就有個男孩特別有攻擊性,別的孩子在滑梯上玩,他上來就把別的孩子往邊上推,還好被一旁的家長們阻止。
沒過一會,他想盪鞦韆,又去拉拽鞦韆上的小朋友,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的行以很容易造成別的孩子受傷,甚至當別的孩子反抗的時候,他還舉起手想打人。
這樣的孩子,不只是沒有邊界感那麼簡單了,得不到就搶,搶不到就打人,這樣的孩子有明顯的攻擊性行為,需要父母悉心教導,那麼遇見這樣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遠離。
第三點,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不要被別的孩子不好的行為帶偏。
平時可以通過繪本故事之類教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邊界在哪裡,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讓孩子形成自己的行為規則,這樣,孩子就不容易被不好的行為帶偏。
第四點,多和不同性格的孩子接觸交往,建立友誼。
這點也很重要,記得女孩上小班的時候還是個很膽小安靜的孩子,經常喜歡一個人坐那畫畫或者拼圖,後來和小區裡幾個男孩子成為好朋友後,女兒明顯變得活潑好動了。
每天一放學,不再是回到家裡做手工,而和幾個男孩子在遊樂場瘋玩,攀巖,翻雙槓,現在活脫脫一個女漢子。
孩子的教養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給予他什麼,他就會吸收什麼,做父母的,我們既要保護好孩子,也要給孩子自由和空間,尊重他們成長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給他們培土澆水,修剪花枝,剩下的,就靜待花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