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拖延,對家長提出的任何要求,孩子的反應都是:“等會兒”或者“一會兒”,然後遲遲不行動。今天和大家分享六上小技巧,讓孩子徹底告別拖拉磨蹭。
首先,孩子拖延是在被動表達自己不想做。孩子拖延,其實是在用行動向家長表達:“我不想做,你強追不了我”。潛意識中,他們認為自己拖一拖,這件事可能就不用做了。
拖延也可能是種尋求認可、報復或逃避一件看起來太難的任務的下意識方式。孩子自己也許意識不到其行為背後的目的,但如果任其發展就會變成一種持續終生的壞習慣。
其次,面對孩子拖延家長可以採取的六種應對辦法。一是讓孩子們參與建立日常慣例。
把孩子所有的日常行為都通過慣例表來體現,包括睡前的、起床的、家庭作業的、吃飯時間的慣例,等等,並確保每個活動都有截止時間。慣例會變成事情正常程序的一部分,讓拖延沒有機會。
二是要讓孩子體驗拖延造成的後果,不要解救或提醒他們。
例如,孩子拖延不洗衣服,就可以讓他不得不繼續穿髒衣服;或者孩子拖延做家務,就可以讓孩子的朋友不得不等他,直到做完家務再一起去公園。
家長一定不要懲罰孩子,只要確保孩子完成他應該做完的事情,承擔自然隨之產生的後果就可以。
三是不要問孩子能用“是”或“不”回答的問題。
比如:“你想現在就做家庭作業嗎?”孩子很有可能回答:“不。”相反,要試著給孩子提供一個選擇,作為和孩子分享權力的一種方式。
家長可以問孩子:“你想在5分鐘之內還是10分鐘之內做作業?”讓孩子自己選擇,對下一步的行為作出決定。
四是如果家長說了什麼事情,就要當真,就要堅持到底。
比如家長提出一個要求,而孩子說“等會兒”,家長要說:“這不是一個選擇,現在就要做。做完後叫我,我會檢查的。”然後,站起來等著,直到孩子開始行動。
五是不要在家長上班或者不在家的時候將任務清單交給孩子去完成,
並且期待在家長回家的時候孩子能夠完成,這對孩子的自律要求太高了。更好的做法是給孩子設定一個家長在場,孩子能夠完成計劃的最後期限。
六是家長要調整自己發號施令的習慣。
家長要審視一下自己在哪些方面對孩子發號施令,並且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是給他們創造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選擇的機會。
孩子們在事先被告知,尤其是當家長以尊重的態度讓他們參與制定計劃時,他們會更願意做事。
孩子拖延,靠打罵是無法根治的,只有讓孩子知道如果拖延會發生什麼事情,自己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他們才會避免拖延。
同時,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計劃和組織方面的技能,讓孩子學會合理規劃任務,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拖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