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殘忍的母親”
Sara半夜2點沒睡覺,默默在手機上輸入這幾個字。
Sara家女兒今年7歲,上小學二年級,因為之前沒有英語基礎,每次默寫英文單詞對女兒來說都是一場硬仗。
這一次默寫又是這樣,女兒擦了寫,寫了又擦,一共就十幾個單詞,她硬生生默寫兩個多小時。
等到Sara檢查時,竟然還是寫錯了一大半。
“接著默寫吧!”Sara心裡急出了一團火。
“媽媽,我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嗎?”
“不行!就這十幾個單詞,你來來回回都寫了多少遍了,怎麼就記不下來。”
女兒哇得一聲,哭出來。
“哭也沒用,默寫不好,今天晚上別睡了。”Sara不理會,把練習本甩到書桌上,女兒乖乖地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繼續寫。
又過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在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女兒都默寫對了。
收拾完作業本,Sara讓女兒去刷牙,過了十分鐘還沒見從衛生間出來,
等Sara去衛生間看情況,發現女兒趴在馬桶上睡著了,手裡還握著沾滿牙膏沫的牙刷。
看著那個小小的身體蜷縮在地上,Sara一下子崩潰了:
覺得她磨磨唧唧不夠快;
嫌棄她背單詞忘了記,記了忘;
吼了她,還不讓她哭;
累了也不能停下。
就那麼著急地拉著孩子向前、向上、向完美,老是覺得她這也不行,那也不對,
可事實上:她只不過是一個7歲的孩子。
覺得孩子做得不好
其實他已經拼盡了全力
大人認為很小的一件事,在孩子眼裡可能比天還要大。
紀錄片《幼兒園》有一個畫面,生活老師給小男孩洗澡,明明那個孩子被水龍頭澆得喘不上氣來,卻被老師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拽回來。
“就這麼難嗎?堅持一下就好了,勇敢點!”
男孩大聲哭喊,亂抓亂叫:我要跑我要跑!
在大人眼裡只是輕輕鬆鬆衝個頭洗個澡,但那個孩子已經被嚇得是情緒崩潰、魂飛魄散。
“別人能做到,為什麼你就不行?”
“快點,快點,催了你多少遍了,還磨磨蹭蹭。”
很多時候,大人傳達給孩子的是:這麼點的小事都做不好,你應該克服困難提升自己,逼著孩子去挑戰。
可孩子接收到的是:我明明已經很害怕了為什麼還要我去挑戰;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大人滿意。
蒙臺梭利說:“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做到什麼,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
當父母提要求時,很多時候以自己可以很輕鬆做到出發,覺得他們做得慢、做不好、太差勁。卻不知道你催他、吼著,甚至想揍他,其實他已經用盡了全力……
要求孩子連續三個小時寫作業,他其實已經疲憊到了極致;
要求他們安靜不動、一板一眼,事實上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已經盡力控制了;
要求孩子不亂髮脾氣,事實上他們弱小的“理智腦”根本控制不住強大的“情緒腦”;
你嫌棄孩子記不住,卻不知道他們的大腦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
過於著急的父母,強行把孩子當做“心願池”,逼迫孩子達到他們的期望值,總想抹掉孩子原本的樣子,反而成為了孩子的“摧毀者”。
結果是,越催促他越磨蹭,越用力拉他越慢,越著急他越差勁……
換個角度,如果一項工作我們做不好時,旁邊不斷有人催促,是不是會讓我們心煩意亂、效率變低,更何況是孩子呢?
孩子一身毛病,
卻教會了我們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那天8歲的兒子問我:“媽媽,你多大了?”
我告訴他:“39歲。”
他笑嘻嘻地反駁我:“錯了,你才8歲。”
我不理解,問他:“為什麼?”
他頗為得意地跟我講起了他的理論:“你沒生我之前,不是媽媽,生了我,你才是媽媽。”
“你當媽媽當了8年,所以才8歲!”
這樣呀,當我們嫌棄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其實做媽媽的時間也不夠長。
第一次當媽媽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孩子,就是那河裡的石頭,而且每一塊石頭長得還不一樣,每一天的河流也是新的。
那個孩子,天然地認為父母說的一切都是對的,父母情緒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擺平一切事兒,遇到了大風浪,也能泰山崩於前而巋然不動。
但事實上,父母與孩子“同齡”,當遇上難題,父母的迷茫甚至比孩子更甚。
當孩子犯了錯誤、當孩子做不到,你發再大的脾氣也沒有用。不如靜下心來,給孩子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時間,畢竟成長只有一次。
世界頂級發展心理學家艾莉·高普尼說:“童年的價值就在於混亂,這才有利於孩子發展出自我。”
在人類進化的幾百萬年裡,膽大膽小的人都很多,如果愛冒險的人容易遇險,為什麼這樣的性格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掉?如果膽小的性格會阻礙人類的發展,為什麼沒有消失?
孩子一身的毛病,他們拖拉、馬虎、挑食、晚睡……但那正是他們的本性。
作為父母我們的確會喪失耐心而不斷地抓狂,但這也是做父母必經的過程啊。
當我們不是用打了、罵了、嚇唬了,這些立竿見影的方法對待孩子,當我們不再做那個人肉催促機,不再事無鉅細、心急如焚,才是真正成長了。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臺灣作家張文亮有一首散文詩《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為什麼孩子像蝸牛一樣慢?”
事實上當你把孩子當蝸牛養,反而會更輕鬆,你就不再只盯著孩子身上的缺點,更多學會接納和發現。
那本著名的《窗邊的小豆豆》裡,一次小豆豆把錢包掉到了廁所裡,她拿來掏糞的工具,自己費力地一點點撈自己的錢包。
這個時候小林校長路過,他沒有啃聲,只是默默地走過去。
當小豆豆掏出一大堆糞便時,校長才過來問她:“找沒找到?”小豆豆失望地搖頭說:“沒有。”
“那就把你掏出來的處理好就可以了”,小豆豆心甘情願地照做了。
雖然沒有找到錢包,但小林校長的不慌不忙,讓她學習到了更寶貴的東西:做事要盡力,要負責任。
這就是等待教育的價值。
快與慢是相對的,有的時候慢了,才有機會真正體會到成長的味道,孩子的慢吞吞才是他們應該有的節奏。
他們需要在慢中觀察事物形狀、結構,他們需要在慢中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他們需要在慢中練習新的本領。
孩子不是原材料,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品味、技術,捏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基因決定了他們要像植物那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替代他們的感受與成長,甚至急於讓他們跨過那些必經之路,不但幫不上他們,還可能給他們增加阻力,
最終我們還要等待孩子自己的花期!
-
1 #
-
2 #
這個我以前不相信,我現在相信了。最簡單的例子,我女兒以前洗頭的時候,不會洗,老是讓我給他洗。突然間他說,媽媽,我可以自己勾頭洗。以前都是我給她洗,我在想我能給你洗一輩子嗎?我就強迫讓他自己學的洗,他就不會。現在他自己會冼了,快8歲了
-
3 #
一年級很多事情很難,三年級已經很容易,作為父母為什麼不能等等孩子,急什麼呢?4-5歲洗頭不乾淨,也是鼓勵,然後幫她再衝一下,時間可以解決很多事,微笑等待才是父母該做的。不明白整天焦慮什麼
-
4 #
心酸,無奈啊,道理都懂可是要做到真的很難,
-
5 #
孩子真的是,年齡不到,怎麼講,怎麼逼她都理解不了,現在我也看看開了,給她講題看書的時候,遇到理解不了的就不講了,過段時間,不用怎麼講她就會了,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啊
-
6 #
說得容易,課本的內容都跟不上,是不是義務教育階段就直接放棄呢,就因為她還沒長大,就放任麼,誰學習不累,成年之後的世界只會更累
-
7 #
反思!收藏起來,一週看一次!
-
8 #
7歲上小學2年級,這是哪裡的?上小學年齡沒有規定嗎?我們這7歲必須是8月份前出生的才可以上小學一年級 。
-
9 #
我們忘記了,孩子還是孩子,才10歲不到。你懺悔過嗎?
-
10 #
每次吼完他,我都自我審視,把他的錯誤歸類,把我得問題改正,孩子在懂事還是孩子!我們還是以引導為主。。
-
11 #
收益匪淺,作為媽媽,真應該多看看這類文章
-
12 #
教育是三分教 七分等。有點道理,需要時間驗證
-
13 #
孩子不一樣,我初中班一同學班級第一年紀前十,可是住校衣服不會洗地不會拖,老師喜歡她,同學討厭的不行。另一同學成績不好但是情商高,而且做事利索。
-
14 #
我也想牽著蝸牛慢慢走,一路風景,可老師不允許啊,考試成績不允許啊!一張低分卷就能把大人小孩拉回現實。
-
15 #
英語浪費我們多少時間和精力!!!中國也是強國,為什麼不讓美國也學我們國語!像畫畫音樂課就行啦,過得去就行啦
-
16 #
該立規矩的時候不立,等他進了監獄在學規矩就晚了
-
17 #
上面那個哭著的小女孩兒是誰?
首先,部分贊同作者的觀點,孩子的成長不能著急,應該尊重規律但另一方面,我覺得很多習慣確是需要從小養成的,我非常佩服我婆婆在這一點上的工作,比如做作業時不可以說話畫畫時不可以亂塗亂畫浪費紙,必須想好再下筆舞蹈基本功需要每天練習,不要求練很長時間,但一定要練一下吃飯時不許跑來跑去諸如此類吧尊重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該玩的時候就盡情的玩,該學習的時候就安安靜靜的學習,不鼓勵她勉強自己,但支援她嘗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