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的應該都有過這種經歷,在孩子還小,只是襁褓裡的嬰兒時,就必須讓父母抱著。
特別是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只是抱著還不行,還必須要抱起來走動走動,當你覺得有點累了一停下來,孩子就又會哭鬧個不停。當你再抱著孩子站起來走動了,他就又馬上安靜了下來。
總結下來就是一坐下就鬧,一放下就哭,照看孩子一天被折騰的腰痠背疼,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對於寶寶的這些“神奇現象”,各位父母們也都表示是深深的好奇呀!
明明自己的姿勢很標準,換都不敢換,但只要一坐下,就還是會被寶寶發現;哄寶寶睡的時候,抱著孩子好不容易快睡著了,一沾床,馬上就嗷嗷大哭,有得重新抱起來哄睡;
聊天時還有不少寶媽說,為了哄孩子,每天抱著娃走來走去,感覺自己腿都走粗了......
到底為什麼寶寶喜歡讓父母抱著走動,一坐下就哭呢?1. 有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哈韋卡普博士在《卡普新生兒安撫法》一書中就提出過,寶寶出生後的前3個月,其實是應該繼續住在媽媽的肚子裡的,但是他們卻提前出來了,於是就有了“人類的孩子都是早產兒”的說法。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狀態就是動來動去,所以當大人抱著孩子走來走去的時候,孩子就會有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所以就會喜歡被人抱著走來走去。
2. 有安全感
正如第一條所說,寶寶離開了自己生活十個月的子宮,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會極度缺乏安全感。
所以潛意識裡就會尋找那種在媽媽子宮裡的感覺,當媽媽抱著孩子走來走去的時候,孩子可以感受到媽媽的體溫、媽媽的心跳,會感覺充滿安全感,所以才會想讓媽媽抱。
3. 對媽媽依賴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可以準確地辨別哪個是媽媽,其實是因為在媽媽的子宮裡呆了十個月,對媽媽是最熟悉的。
媽媽的味道、體溫、心跳孩子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會對媽媽產生依賴,時時刻刻要媽媽抱著,也是孩子的本性。
4. 滿足好奇心
對於剛出生孩子來說,外界的一切都是新鮮的,這個時候孩子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好奇。
被父母抱著走來走去,孩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更多的景物,而當父母走累了停了下來的時候,孩子卻還沒有看夠,所以就會對父母大哭大鬧。
父母可以怎麼做?1. 抱孩子的時候,可以適當地用襁褓裹得稍微緊一點,注意不是綁起來,寶寶的腿部要放鬆,留出活動的空間。
因為寶寶在媽媽子宮內的環境也是比較緊的,所以襁褓緊一點可以讓寶寶有在子宮裡的感覺,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2. 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輕輕地對孩子進行撫摸、拍打、按摩孩子的後背,讓他感到更舒適,可以有效地安撫到孩子,使孩子放鬆下來,停止哭鬧,安安穩穩地睡個好覺。(注意:撫摸、拍打一定要輕輕地)
3. 多和孩子進行玩耍,不要以為孩子不會說話就不用和孩子互動了。照顧孩子時,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有固定的人照顧,這樣有利於和寶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寶寶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多一點耐心,理解寶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