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位媽媽留言說,兒子在幼兒園上中班,班裡有個很調皮的孩子,時而會來拍一下自己兒子的腦袋撞一下屁股,或是用腳踩,或者衝過來把兒子撞倒,但是具體輕重自己也沒有親眼看見。

孩子回來示範的狀態是,在媽媽的腿上打一巴掌,或有描述說兒子搭著的積木時,那個孩子過來就給推倒了,這位媽媽猜測可能是從小班就開始了,只是當時兒子也還小,不會回來表達,到了上中班回家後就經常會和媽媽提起。

首先我們要澄清對欺負的理解。也許欺負這個詞經常會被孩子聽到,他理解一些,但未必完全理解。所以,孩子是否被欺負了,一定要以孩子的感受為準,而不是父母的聽說、感受和推測。

有的爸爸媽媽非常疼愛孩子,一聽到孩子說被欺負,可能就會很緊張,覺得自己孩子受了委屈,然後馬上可能就會想到,要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或打回去,或者要老師處理,甚至有的家長還考慮到換班換學校或者就不去上學了。

如果的確發生了孩子被欺凌的事實,上述的這些反應都很正常。只不過,有時候我們成年人所理解的欺負,和孩子所理解的不一樣。

幼兒園的飲食和生活上的照顧,當然沒有孩子在家裡好,甚至可能會跟其他孩子有衝突。但我們還是要送孩子去幼兒園過社交生活,就是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在這樣的集體生活中交朋友,學習一些與人交往的規則和成功應對不同環境的經驗和技巧。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和反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的幫助和引導孩子,而不是簡單的從父母的推測和判斷考慮,說不去學校或是換班級。

有時候,我們的考慮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但也有可能會讓孩子錯過人際交往的學習。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不可怕,只要父母引導的恰當,其實都可以轉變為孩子學習社交的好機會!

如果孩子確實在幼兒園遇到相對比較好動、規則意識弱一些,喜歡招惹他人的同學,作為父母應該怎麼陪著孩子一起來應對呢?

有3個方面的建議:

第一,耐心傾聽孩子講述在幼兒園的遭遇,讓說出他自己的感受。

這個過程,儘量不要帶有太多大人主觀的預設和猜測。因為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語言能力還不是特別的發達,很多還在會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同伴的喜歡,他們的規則意識也在慢慢建立之中,甚至有可能自己家的孩子有時候也會用這樣的肢體語言和別的孩子互動。

所以,父母在傾聽孩子的時候,要共情孩子,理解孩子的真實的感受,減少成年人的猜測。

如果這只是孩子之間的打鬧玩耍,這是正常的。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讓孩子疼痛,又或者是玩具在玩的過程被打擾,讓孩子感到不開心。但是,這並不是欺負,當我們了解得更多的時候,可以儘量引導孩子淡化關於衝突、欺負這類的說法,並幫助孩子把更具體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比如孩子被撞了之後的不舒服、被打擾等等。

第二,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一起探討,找一些好的時機問問孩子,有欺負行為的同學對其他的同學是否也是這樣的表現。然後和孩子一起來討論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看看孩子是否需要爸爸媽媽幫忙,還是說他自己已經有應對的想法了。

我有個朋友的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被同桌的男孩“欺負”,男孩的確是故意對女孩做一些行為,比如撞一下她、推一下她,或者是笑話她。朋友女兒的確不喜歡這個男孩的行為,但是男孩的行為到也算不上很嚴重的欺負。

然後,他女兒又說,不喜歡和那個同學玩,不過同班沒辦法,有時候自己也會推回去,或是告訴老師處理。雖然朋友聽到女兒遇到這樣的同桌的事情後,覺得有些不開心,但是看到女兒也能自己面對時,也就放心下來。

所以,在孩子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還可以鼓勵孩子自己找辦法。因為,家長的確是可以選擇去請老師幫助,甚至是找對方家長溝通,但絕大多數的時候,孩子還是要跟同學一起度過上學的每一天,教會孩子處理和應對的辦法,才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第三,堅定地支援孩子。

前面提到的所有的傾聽、探討,這都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讓孩子非常清晰的感受到我的爸爸媽媽跟我在一起。

爸爸媽媽是堅定支援我的,我在幼兒園的經歷回家以後是可以說的,沮喪、難過時爸爸媽媽會無條件的接納我,只要我提出了求助,爸爸媽媽就會幫我,無論是一起分析,還是幫我出面。

當孩子能接受到被父母無條件支援的資訊時,孩子在幼兒園裡,就會顯得更自信和大膽,少一些顧慮,也多一份底氣。

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被別的孩子打傷了,或者孩子自己明確表示被欺負了,父母一定不能聽之任之,要找老師和對方家長妥善加以解決。

陪伴孩子長大,就是在每天的各種日常生活中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父母淡定一些,充分信任孩子適當的放手,必要的支援,孩子的成長就好越來越有自己的力量。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人生中的3次叛逆期,老母親這樣做,才能讓娃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