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每個孩子都不是隨隨便便來到一個家庭中:要麼是來報恩,要麼是路過,要麼是討債的。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乖巧懂事,成績優秀,體貼父母,不用父母操太多心,就能把一輩子過得美美滿滿,這種就是來報恩的。有的孩子來了之後跟父母的聯絡不多,甚至聚少離多,然後感情也不深,彷彿路人一樣,路過父母的生命而已。
還有一種父母最害怕的孩子,他們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要麼是身體有難治的疾病,要麼是性格有問題。總之,從小到大讓父母操了無數的心,這種就是傳說中來討債的。
我們往往認為要等孩子長大了,才能看出他是來報恩還是來討債的。但是前不久,一位在醫院當了多年的產科醫生說,其實在產房裡就能看出寶寶屬於哪一類的。
其實中國所謂的報恩和討債的說法,在西方兒童行為學上,也有類似對應的概念,只不過前者帶點傳統封建的思想,而後者則透著濃濃的科學味道。
著名的兒童教育博士希爾斯就提出過高低需求寶寶的概念,他的作品《親密育兒百科》指出:低需求的寶寶就是來報恩的,而高需求寶寶就是討債的。
看看寶寶是哪種屬性的。
產科醫生指出,從寶寶出生的時刻起幾個小時之內,有經驗的醫生就能根據其表現,準確判斷出寶寶是哪一種需求型別了。這是因為不同需求的寶寶表現差異很大,比如高需求的寶寶很愛哭鬧,而低需求的寶寶很乖巧。
前陣子,同事李濤生了一個孩子。剛生下來不久,孩子洪亮的聲音就回響在產房裡,怎麼也停不下來,醫生苦笑著說:“你這個孩子以後不好帶”。後來,李濤這個孩子果真從小非常調皮,讓夫婦父倆操碎了心,真的就是來討債的一樣。
相反的,低需求的寶寶則會安靜得多,不會隨意哭鬧。往往是有需求才會用聲音來引起父母關注,相對來說好帶很多。
寶寶的屬性也會慢慢改變的。
然寶寶的屬性不是一出生就改變不了的,研究證明,後天的培養也能逐漸改變寶寶的需求屬性。比方原來是來討債的寶寶,但在父母正確的教育下,脾氣會漸漸收斂,也能合理地表達需求,慢慢的會變成報恩類的寶寶。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父母付出艱辛的努力。相反,就算一開始是來報恩的,但假如父母的教育不當、經常打罵孩子,也可能導致孩子性格扭曲,變成來討債的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因勢利導,不要因為自家寶寶是來報恩的就放鬆大意了。
各位寶媽,你家寶寶是來報恩的還是來討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