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天天捱揍的孩子,與從不捱揍的孩子,長大之後就看出區別了

當今社會,許多家長還是靠著打孩子來教育他們,認為“嚴師出高徒”,只有對孩子嚴厲點,孩子才能學好,才能更有出息。那麼家長應該打孩子才能教育好還是不打也能培養出好孩子呢?

先看一個案例:鄰居家有一對夫妻,前幾年剛喜提一個大胖小子。現在已經有好幾歲了。爸爸媽媽剛剛教會寶寶握筆畫畫,沒想到寶寶一學就會,拿起鉛筆就在自家牆上亂塗亂畫,白白的牆面瞬間多了一團團汙漬。媽媽看見了氣不打一出來,連喊帶罵的把孩子打了一頓,看孩子一直哭個不停,她就一直打他。後來她又發現這調皮的孩子在牆上亂塗,於是她就進行了一次“毒打”。孩他爸在旁邊勸阻說,老是用打孩子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換一種方法吧,但是孩她媽說不打他,他就吃不了這次教訓。

可是年齡很小的寶寶本來就心智發育不完全,就會不自覺的犯下父母眼中認為的打錯,實際上,那可能只是孩子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探索。那麼問題來了:

一、作為父母,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犯下的過錯,是否該用打來解決問題呢?

回答肯定是否了。就像上述的案例一樣,孩子可能對於畫畫、塗鴉有一種特殊的愛好與興趣,才會想要嘗試著在牆上畫畫,而孩子還沒有很強的分辨能力——不知道不能隨便塗鴉。所以在這方面,父母應該用教導等我口吻告誡寶寶,在牆上亂畫是不對的行為,這樣做爸爸媽媽會不喜歡的。而不是用暴力解決問題,經常打孩子,會給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實際上,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是很深的。

二、棒子底下出孝子,這是真的嗎?

畢竟這是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名言警句,或許有幾分道理,但是在現在社會,還是行不通的。一旦孩子稍微犯點小錯誤,父母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操起雞毛撣子就打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留下創傷。並且,父母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父母脾氣的暴躁也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孩子以後的脾氣越來越容易急躁,暴躁,甚至出現暴力行為。也會漸漸疏遠親子關係,以後孩子回想父母時,可能只留下恐懼、暴打的回憶,而不是親情。

三、少動手,多交流,讓他們明白道理

父母已經是成年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先平復惱火的心情,在耐心的,和氣的用一種特殊的可以讓孩子聽心裡去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讓他們懂的一些道理。一旦父母可以理解孩子的心思,與犯錯原因,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理解他了,也就會自然而然敞開心扉,從而講父母講的大道理聽心裡去了。

而有時候父母因情緒激動不小心打了孩子,而此時孩子也逐漸懂事了,事後更要向孩子道歉,向孩子講道理,還在年紀大了就懂事了,自然理解父母的良心用苦。他們也接受了父母適當的體罰,反省自己的過錯,從而以後長成一個情商高,會理解人的人。

在孩童時期,性格是塑造性最強的,而父母就是他們的引導人,由父母好好的給他們講道理,而不是體罰,孩子長大性格會越來越好,情商更高,為人處世也很得體,從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要“教”寶寶說話,你越教,孩子開口越晚!這樣做寶寶才愛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