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本講開始,我們具體來談一談孩子之惡的各種型別,包括偷竊,暴力與攻擊性,謊言、秘密和性。

這幾方面都是做家長的比較頭疼和擔心的問題,屬於孩子之惡的範疇,但同時,這些所謂的惡的問題裡,又潛藏著孩子的很多重要心理需求,需要我們多加了解和認識。

先來說說偷竊。

首先宣告,偷竊當然是不好的,是不對的。

但是,這種現象在孩子裡又確實很常見。

甚至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不光彩的經歷,有的甚至被當做笑談。

越小的孩子,越沒有明確的物權意識,不清楚別人的東西屬於別人,自己不能隨便動。

他們經常憑著自己的慾望行事,父母沒注意,孩子可能就會拿了什麼別人的東西回來。

當然,這是不知情的偷竊,甚至在這些孩子眼裡,不存在偷不偷這回事,這些跟孩子本身的社會化發展有關。

也有生理性的原因,孩子的映象神經元等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全,導致孩子很難意識到自己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

甚至也有後天家庭教育的原因,如果家長不注重物品歸屬界限的教育,孩子可能也不能很好的意識到哪些事不能做。

當然,從偷竊的後果來看,也會發現有的偷竊更嚴重,有的偷竊似乎沒有那麼的讓人不安。

比如,很多孩子有過偷吃、偷摘鄰居的水果蔬菜等行為,這並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失後果,多數是出於想吃的慾望,或者好奇、調皮搗蛋的天性,類似這一部分行為,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就會自然減少。

這種現象往往會跟偷竊者的品行綁在一起,屬於一般人不能容忍的惡,也確實應該明令禁止。但是,關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偷盜,存在著很多的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被過分剝奪了某些需要。找不到更合適的滿足方式的孩子可能就會鋌而走險。

這些需要包含很多種,比如最基礎的生理需要,孩子在外面很饞某些好吃的,想要買其他孩子都有的某些好玩的東西,又沒有足夠的零花錢,這些基礎的需要,對於自控力不夠的孩子,可能就會造成偷竊的行為。

當然這樣說也不是要一味放縱孩子的慾望,無節制的滿足。

因為適當讓孩子延遲滿足甚至學會接納自己現實條件的有限性,也是成長中極其重要的部分,甚至因此讓孩子意識到想要更好的就需要靠自己主動去爭取,從而刺激孩子的獨立自主的發展。

只不過,這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如果孩子太小,或者明明家裡有足夠的條件,卻一味的過分要求孩子節儉、自控、剋制,反而弊大於利,一來孩子做不到,二來也沒有必要。

這甚至會造成孩子對父母之愛的懷疑,因為他明明看到家裡有足夠的條件,父母卻不願意滿足他,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孩子會變得過於自控,委屈自己,無法接納甚至享受自己的慾望。而一旦不敢讓自己享受,也就不敢更快樂了。

當然,有時候孩子偷竊的東西,反映的不是孩子的某些基礎需要,而是孩子內心某些隱藏的需要。

而這種需要,在他的生活裡是不被允許表達的。

比如某些攻擊性的釋放。

曾經有這樣一個男孩,偷拿了家裡的錢,自己去超市買了一把玩具槍,直到有一天被父母發現正在把玩,盤問之下才發現孩子偷了錢。實際上這家的父母平時並沒有虧欠孩子,只是,他們有選擇的滿足孩子,比如類似玩具手槍這樣的東西他們是不願意買給孩子的。在他們看來,這樣的東西容易激發孩子的暴力行為,屬於危險的東西。

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到,這對父母對於人的攻擊性的部分是極其緊張和排斥的,他們甚至會放大孩子這種無傷大雅的需要的後果。

就好比很多家庭,過分排斥髒,排斥遊戲,排斥憤怒、傷心等負面情緒一樣,他們會過分的將乾淨與骯髒、快樂與悲傷、文明和野蠻、正確與錯誤對立起來。

但實際上,這樣反而會壓抑孩子的天性,不能及時疏解孩子的負面能量,更不利於孩子的情緒恢復和成長,甚至會造成孩子過分的壓抑以及孩子表現出虛假的健康。

原因二:有的偷竊行為是為了凸顯偷竊者自己的厲害,為了獲得同輩群體的認可。

很多偷竊行為發生在青少年階段,為了向同齡人證明自己身手敏捷神不知鬼不覺,敢於挑戰成人世界的規則,其實他們有時候並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東西。

這樣的行為本身當然不應該肯定,但是青少年的那種渴望被認可被肯定的需要,那種要長大卻找不到長大的證明的慌亂,卻是真實的,父母需要引導他們找到更合理的自我證明方式,而不是一刀切的批評否定了事。

電影《奇蹟人生》裡有這樣一個細節,主人公因為長相醜陋被別的班級的孩子欺負,主人公非但沒有害怕,還一人站出去努力對抗,而一旁曾經欺負過他的同班孩子們,被他那份勇氣感染,最終站出來幫助主人公共同對抗。

經此一役,他們發現幫助弱小也同樣可以很酷,並從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價值感。

這群孩子們雖然不是偷竊的問題,但他們那種想要證明自己、想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的需要其實是一樣的。

原因三:有的孩子會借偷竊的行為表達自己渴望被關注的潛意識願望。這時候偷東西的內容不重要,而這個過程很重要。

比如有個家庭的二胎出生後,大的那個孩子被忽視,直到某一天老師找到孩子的家裡,說孩子在學校偷東西,家人才恍然發現好久沒有關心過他了。

偷東西,這個時候變成了一個他不得已而為之的向父母討要關心的提醒。所以父母除了強調不能偷東西的原則,更重要的是要發現孩子內心的渴望,給予迴應,讓孩子感覺到這份溫柔和關注。

總之,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首先當然要強調其錯誤與不可取之處,讓孩子明白底線是不可動搖的。但是,也不要單純把它上升為違背道德的恐怖問題。

這樣急於上綱上線的反應反而不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其次,需要多一步想一想,孩子經由這個,想要獲得什麼,是生活中缺乏某些東西嗎?由此多去反思做父母的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些需要。

同時,也需要思考是不是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來表達,導致他們會選擇這樣極端的方式。

因為惡的行為,往往伴隨著環境的問題一起出現。

所以,孩子在犯錯,父母多反思,反而更有利於發現父母自己很多的侷限,從而進一步改進教育方式,增進親子關係。

甚至,某些偷盜的背後還有值得我們大人去學習的地方,比如孩子因為照顧小動物而偷家裡的食物,這份孩子的愛心,孩子的單純和善意,是許多成人慢慢消失掉的東西。父母要藉此機會獎罰分明,甚至明確表達對孩子某部分的肯定和讚賞。

另一個讓父母頭疼和害怕的問題,是孩子的攻擊性與暴力行為。

實際上,攻擊性和暴力行為本來不完全屬於同一個東西。

但是,大多數父母可能會將二者都看成是對他人造成傷害的破壞性行為。

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攻擊性這個詞的本義。

攻擊性,英語是aggressive,其實並不是指單純的傷害和攻擊他人,還包含生命力、活力、向上的慾望等意義。

比如抱負,競爭力,進取心,野性等詞彙,描述的都是某種程度的攻擊性表現。

這樣就能看到這個詞的正面意義了。

心理治療的主流流派之一——精神分析也談到人性的攻擊性這部分,它認為這個詞本身是中性的,是人的生物性的表述。

如果過分釋放,對外界造成傷害,才被稱之為暴力,而如果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為了展示和發展自己,不僅無可厚非,而且可以說極其重要了。

很多抑鬱症的孩子,恰恰就是內在攻擊性無法合適的表達出來,受了委屈不能說,有了情緒不能表達,被過分壓抑。

所以,當我們提到孩子的攻擊性合理釋放,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比如各種運動,在一定的規則之內,競爭搶奪,有某種身體和智力上的對抗。

再比如各種遊戲和幻想,包括那些帶有一定攻擊性的遊戲與幻想,都是在象徵性的釋放孩子的攻擊性。

它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美好,但是,卻絕對重要,是孩子成長的底色,是基本的生命力,是最原始的動力。

因此,一定程度的釋放攻擊性,反而有利於保護孩子的生命活力,增強孩子對於環境的適應性。

允許孩子犯錯,反而能幫他們更好的瞭解錯誤並予以糾正,從而更好的擴充套件自我,而不固步自封。

當然,很多時候父母擔心的,是攻擊性的過度釋放,造成對外界的傷害與破壞。

這個度確實不容易把握,甚至可以說沒有辦法完全規避,但是也不能因噎廢食,過分限制。

只能一邊設定約定俗成的底線要求,一邊不斷的合理釋放孩子積壓的攻擊性。

一旦出現嚴重的攻擊性問題,弄清其中的緣由,極其重要。

面對孩子的各種暴力與攻擊性行為,父母可以做一些什麼呢?

首先,父母必須有意識的區分,攻擊性與暴力的不同。

凡是造成他人傷害與破壞性的結果,都屬於暴力行為,需要父母明確禁止,強調該類行為的不可取,哪怕父母以發脾氣的方式(當然是語氣表情上的)來表達都是可以的。

明確底線,才能讓孩子感覺到內心之惡可以被控制的力量。

其次,支援肯定並引導攻擊性中的正性可取的部分,比如孩子的進取心,孩子的自我保護意願,孩子的活潑好動天性等,要予以足夠的空間來容納。

可以跟孩子一起協商找到一些合適的方式來釋放和昇華,比如引導孩子參與一些運動競技類的活動,有規則,又能合適釋放,甚至能教會孩子學習自我攻擊性的調控,一舉多得。

第三,看到孩子暴力背後內在的訴求,同時努力給予孩子正性的控制示範榜樣。

需要強調的是,孩子的攻擊效能否得以合理引導和昇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中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攻擊性的。

如果父母能夠承認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適當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即使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至少也是真實的。而有時候,家庭的真實,比虛假的和睦更重要。

最怕的反而是那種一味壓抑,不允許任何負面攻擊性的情緒出現的情況,孩子反而沒有機會學習如何適當的釋放,而一旦出問題,必然會是大問題。

好,這一講我們談了孩子的“惡”行之:偷竊、攻擊性和暴力。作為父母,我們要識別出這些訊號背後的含義。

下一講,我們將聊一聊,孩子的謊言、秘密和性,我們下一講見。

2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給孩子起名字是否把你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