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多人在糾結這個問題。
覺得很奇怪,自己孩子的狀態自己不知道嗎?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頓悟”,從來不教孩子怎麼花錢,也很少讓孩子接觸錢,離家後,卻要求孩子短時間內學會合理安排生活費;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上大學後就要全部掌握,自己照顧自己……太多這樣要求孩子一夕成長的“謬論”。同理,9月1日前不讓寫字不讓讀拼音,9月1日後馬上什麼都可以學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大家最大的擔憂,無非是學過了,孩子覺得都會了,上課不認真聽講,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
可是,誰說一定教孩子一年級課本的內容呀?難道教孩子,真把課本拿出來原原本本教嗎?
為什麼讓孩子提早學習核心技能,基於以下考慮:
一、最一目瞭然的年齡,年齡往往和能力發展掛鉤。我們孩子6周9才上小學,但每年7、8月份出生的孩子,6周1、2就上小學了,所謂的提早學習,按年齡算,不存在啊!如果8月份出生,能力發展不夠又和大孩子一起學習,不是更應該提早做好準備嗎?
二、每個人對熟悉的環境和內容更有安全感。即便成年人,面對工作變動,都難免焦頭爛額,何況孩子?剛上小學,不僅要面對新同學新老師新的行為規範,還要面對突然繁重很多的學習任務,壓力能不大嗎?難道不應該提早適應一下嗎?而且,熟悉的學習內容真的很能提高安全感!
三、敏感期!現在東西方普遍都接受孩子發展具有敏感期!該爬的時候不讓爬,錯過敏感期,學爬就相對很艱難,有些孩子直接不會爬!同理,孩子表現出對識字、寫字、數字有極大的興趣,難道不應該順勢而為嗎?那怎樣才能知道敏感期到了?一起讀繪本,一起玩數字遊戲,一起畫畫,總之,父母只要用心和孩子一起玩就能發現了!一句話,國家不讓幼兒園教,就放任不管了。國家是大方針,但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完全可以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針對性學點東西!
四、不學東西就意味著是快樂童年嗎?現在可不是八九十年代,孩子到處跑到處玩,田野山崗小河,摸魚爬樹烤地瓜,呼朋引伴找樂子,現在呢?幼兒園一放學,房門一關,電視手機玩具,到公園玩,也沒有固定玩伴,即便有固定玩伴,也只能是週末父母帶著才能一起玩,他們最大的玩伴是父母。小孩子一起玩肯定是單純玩,但和父母玩,完全可以寓教於樂啊!認知水平提高了,就會需要更難的挑戰才能滿足,這樣怎麼就不快樂了?我覺得大部分是父母不快樂。忙了一天,還得陪玩寓教於樂,太累了!
我們是有學的,孩子很樂意,週一到週五每晚有學習任務,基本要一個多小時,週末除了一個小時尤克里裡,其他時間就是各種玩,他自己會計劃!平時我們沒時間陪著出去玩,他就安心學習,週末我們有空,帶他戶外玩,都很快樂。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放下焦慮,只管耕耘莫求收穫,一同學習一同進步,會辛苦,但不應該痛苦。難道什麼都不學習的童年才叫快樂童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