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聰明大概是每對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之一,父母們希望自己孩子的智商能高人一籌,這意味著孩子的將來更光明,比如孩子能夠學習成績更好、讀更優秀的學校、找到更好的工作。

聰明孩子無疑都具備兩點:一是智商二是思維,智商90%是天生註定的,而思維開闊與否卻要靠父母后天的培養

麻省理工研究表明:相較閱讀而言,親子交流更有利於孩子思維開闊

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於是很多父母開始將孩子變聰明的方法壓在閱讀上,認為閱讀能夠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增加孩子的思考問題的深度,開闊孩子的眼界,於是就拼命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書籍,到頭來卻發現收效甚微。

其實,孩子變聰明的鑰匙,就在父母自己身上,很多家長都忽略了。

麻省理工大學研究表明,親子之間的有效交流,最大程度促進了孩子對詞彙的掌握,能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和社交方面的能力。

透過研究30多名4歲和6歲的波士頓兒童,與父母們交流的次數、時長等得出的,最後結果是: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次數越多,孩子的語言能力更強以及大腦更加活躍。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透過簡單的交流,就能比讓孩子閱讀有效得多,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的,原因也很好理解,讓我們來看看中其中的究竟。

為什麼親子交流效果這麼高?原因其實很好理解

一、親子交流其實是父母在向孩子傳遞資訊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父母,家庭帶給孩子的遠遠要比其他多,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直接、最有效

孩子從牙牙學語到和能夠和父母交流,都是在和父母互動,這個過程中父母將自己的想法和道理都透過交流來傳遞給孩子,孩子也在交流中接收到了父母的教育,這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過程。

與閱讀不一樣的是,親子之間的交流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父母會在這個過程中向孩子傳輸更多元化、生動化的內容,是一種主動向孩子傳遞的過程,而閱讀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也是一種由孩子主動去學習的過程,只是一種單向學習的方式其學習效果就沒有面對面交流的好。

二、交流中帶動了孩子的各方面感官,促進孩子思考

親子之間的交流是一種互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期間會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同時帶動了孩子的各方面感官,比如孩子在聽的同時也能夠看和思考,各感官之間相互作用,促進孩子更好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同時,親子交流期間,孩子不僅能夠學到新的事物,更是學到新的技能,比如提升語言能力、社交能力、思維方式等等,也能夠學習如何做一個傾聽者,傾聽他人的聲音,交流和思考也是同時進行著的。

三、交流中的“移情”,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想法

親子交流也是一個交換情感的過程,有時候父母向孩子表達一個道理,如果只是簡單地說明理由,那麼孩子可能並不能理解也並不接受,這就影響孩子對事物的正確感知,而有效的交流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父母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不讓孩子觸碰家裡的危險物品,如果父母只是簡單交代不可以碰,那麼孩子並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碰,甚至出於好奇心會更加想要去接觸這些危險物品。

而如果此時父母和孩子之間進行溝通,就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這些危險的物品不可以觸碰,如果觸碰了被傷害,父母不希望他們受傷害,因此不可以去觸碰它們。

孩子瞭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明白父母的想法,而父母也可以明白孩子內心是怎麼想的,雙方經過交流就能夠有一個好的辦法解決問題,同時讓孩子學習到新的知識。

如何進行有效率的親子交流?時間、方式都要注意

想要讓孩子變得聰明,不要只是一味讓孩子閱讀,也多注重和孩子交流,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那麼要怎樣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呢,父母們可以掌握以下幾點,輕鬆高效地和孩子一起變優秀。

1)利用一切機會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的交流應當是無時無刻的,只要孩子有空閒,只要孩子願意,就可以和孩子聊天,在做家務時,就可以和孩子說一些當天的見聞之類的資訊,讓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睡前也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今天發生的事情及其感想,或者在外出的路上也可以一路和孩子聊著天。

2)交流時要注重涉及陌生的領域

聊天內容要儘量豐富,並且多聊一些沒有聊過的,孩子不懂的內容,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聊天中學習到更多等等事物,才是一次有效的溝通。可以和孩子講一些課堂上沒有學習的,或者表達一下父母的一些想法等等。

3)尊重彼此的平等地位

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一定要和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而不是以父母的姿態去面對孩子,以說教的方式來交流。太高的姿態無法讓孩子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他們只會覺得父母在說教,這樣的交流就是一種失敗的方式。

親子交流這麼神奇,父母們還在堅持依靠閱讀來讓孩子變聰明嗎?趕緊多和孩子溝通吧。

12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女孩子第一次來月經多少歲算正常?這個歲數不早也不晚,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