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約2060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已經成為“超前教育”的代名詞,只是給它穿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讓家長更加焦慮。
隨著社會高薪職業對學歷的要求增高,許多家長們開始緊趕慢趕地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學歷高,贏在學習的起跑線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家長一味地追求“超前教育”,將自己的焦慮施加在孩子身上,這樣究竟是對的嗎?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提問:
我家孩子今年2歲半了,之前有過線下輔導班英語培訓的經歷,學了一段時間後,還是不愛說,而且老師告訴我,必須讓孩子不斷重複英語單詞,這樣才能進步。所以我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你們幫幫我!
其他網友馬上進行了回懟:我初次正式接觸英語是在三週歲幼兒園小班,有簡單的英語教學。後來四歲進了第一個英語輔導班。應該已經算早學的了,但我現在還是不太願意開口說。
我清楚我這方面比較廢物,但題主想讓自己的孩子兩歲半就開始學習英語,未免太早了些。早教可以有,但為了早教而早教就沒必要了。
超前教育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是指給孩子提供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這位要求自己兩歲半的孩子學英語的家長,明顯是操之過急了。
其實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為什麼要給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呢?
為什麼家長給孩子的教育越來越“超前”?在現代社會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說,他們已經告別物質層面的比拼,進而“昇華”為比拼對孩子的教育。父母過早地開發孩子的智力,甚至強迫自己的孩子掌握很多自己無法深入理解或體驗的知識和技能,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看起來比其他孩子的孩子更強。
在超前教育的背後隱藏的是所謂家長對孩子過度的壓榨和自私的功利主義。表面上,父母是想讓他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想滿足自己對外炫耀的目的。
孩子不應該為家長的自私想法買單,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生長環境將決定了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衝刺的姿態。家長們應該停止攀比,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孩子身上,以免超前教育對自身和孩子都造成不良影響。
超前教育的影響1. 對家長來說
如果家長將孩子過早地推向外面的世界,孩子可能會提前學會獨立,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和父母一起玩的時間,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對強迫自己學習的父母產生牴觸心理,親子之間的距離將會變得遙遠,這是所有父母都不願意見到的局面。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教育成本很高,家長在教育上的投資可能會讓家庭產生負擔,影響正常的生活。
2. 對孩子而言
當孩子還沒上小學之前,他們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進行記憶性學習,而不是真正掌握知識。
所以當上小學後,因為孩子們提前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他們就不會在課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鞏固和進一步學習。
一年級和二年級是培養孩子思維模式的重要時期。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成績不容小覷,但父母要知道,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這會影響孩子今後的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超前學習明顯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會使孩子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家長應該及時停止這種兩敗俱傷的做法,避免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要知道,找到合適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家長該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1. 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習慣是孩子合理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對大多數人而言,學習就是一個無聊的過程,沒有興趣的推動,就會感覺自己像一個永動機一樣,重複地進行無意義的操作。
事實上,沒有人生來就缺乏求知慾。因此,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總是圍繞著父母問“為什麼”。他們會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這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的表現。
而學習就是滿足這種求知慾的過程。因此父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大有益處。
2. 注重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在某種程度上,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意味著真正的贏在了“起跑線”。
良好的習慣可以使孩子有規律地學習和休息,做事有條不紊,並且會更加活潑、積極,同時,也會使孩子更加獨立,學習更加積極,甚至最終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可以說,習慣的養成是一切的基礎。當然,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需要家長的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監督,這是一個反覆並最終固化的過程。
3. 適當進行早期教育
原則上,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進行判斷,只要孩子能夠接受和理解,就可以讓他們適當地學習超出自己年齡的知識。
讓孩子學習到符合當前年齡段的知識,不要硬性灌輸,給孩子留一些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和獨立思考能力。
總結拔苗助長這個故事大家都聽過,父母不要讓孩子成為待拔的秧苗,讓他們一步一步地成長才是最好的選擇。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在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不是家長比拼的方式。讓我們一起做做理智的家長,給孩子自由的土地,讓他自由奔向屬於自己的城堡。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