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人對孩子說這句話,說穿了,其實是在說:「你沒有按照我的標準(期待)去做,失敗了活該,沒資格討拍。」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主修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社交焦慮症衡鑑與治療。專門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人際、學習及行為等適應問題治療、親職教育與心理衛生等議題。著有《青春期免驚》、《如果可以誠實,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情緒×行為問題》等書。
當孩子長期在學習領域中表現不佳,因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時,很可能就會落入逃避迴圈裡;家長對此也覺得束手無策,畢竟孩子都自覺做不到了。
這時,我們就落進負向學習迴圈中(參考下圖),親子雙方都覺得很無力。
孩子因為表現不佳而懷疑自己的能力,這是相當正常的事,我們不用急著催促孩子從挫敗中馬上站起來,孩子仍需要一些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與此同時,家長的陪伴跟引導是很有幫助的事。
不少大人看到孩子因為失敗而低落難過時,可能會忍不住說:「你不努力,所以沒資格難過。」「我早就跟你說了,你現在弄這什麼東西,還好意思哭!」「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類的話語。
「不努力,所以沒資格難過」這邏輯乍聽似乎有道理,但事實上根本不通。
所以「會難過」反映出孩子的在乎,「不想再難過」帶出下一次改進的機會。可惜的是,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些情緒所帶來的力量。
「不努力,所以沒資格難過」這句話說穿了,其實是在對孩子說:「你沒有按照我的標準(期待)去做,失敗了活該,沒資格討拍。」
大人之所以這麼說,是自己也被孩子不順從的抗拒給傷到了,因此做出反擊;而孩子發現不順從就會被責備,於是他學到的不是承擔責任,而是順從,因為這樣才能逃避責任。
陪伴孩子消化難過時,不用冠冕堂皇或正向積極,只要表達你的理解跟認同就好,可以這樣說:
「你會難過是合理的,如果是我,也會難過。我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在乎』─在乎結果、在乎別人的看法。難過時就好好去消化它。」
你別期待孩子聽完同理後能馬上覆原,精神抖擻。消化都需要時間沉澱,靜下來和自己的內在對話。
而大人心中往往對孩子的能力有許多懷疑,因此看到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心中難免會跟著焦灼。當我們能夠看清楚自己的這些焦慮,並且好好消化它們,才可能給予孩子邁向成熟、獨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