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店吃飯,隔壁桌的幾個孩子在走廊裡肆意地喊叫玩耍。服務員過來勸導家長,家長卻站起來直接與其對峙,還口口聲聲說孩子本性就是愛玩。服務員只得無奈地走開了。
家人聚餐,其中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把一大瓶飲料據為己有,誰要也不給......
這樣類似的例子不勝列舉……有些父母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還有些父母則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禮儀並沒有那麼重要。
其實,這都是誤解。
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再改就很難;
3到6歲正是孩子習慣養成的敏感時期,抓住這一時期,讓孩子從小學禮、知禮、懂禮、用禮,這將關係到孩子一生的發展。
年末節日多,聚會多,這些餐桌禮儀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
1.飯前要洗手。
2.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應等全部人落座,長輩開始吃飯後再動筷。
3.不要亂動,不要隨便離開餐桌,更不要嬉戲打鬧。
4.不要一邊吃飯,一邊說話。
5.要細嚼慢嚥,不能大塊往嘴裡塞,狼吞虎嚥,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
6.不要用筷子在盤子中翻來翻去。倘若自己想吃的某樣菜離得比較遠,應該讓家長幫忙夾。如果是那種帶轉盤的餐桌,不能為了吃自己喜歡的菜,就一直把著桌子不讓轉,或者頻繁轉動轉盤。
7.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裡“叭叭”作響。
9.不要把筷子、水壺嘴對著人,不要用筷子敲碗,不要把筷子豎著插在碗中,也不要橫著放在碗前。
10.喝湯或者吃湯汁過多的水果時,要提前準備好紙巾,防止汁水灑得到處都是。
11.吃飯的時候,若要咳嗽或打噴嚏,不要對著別人,可以選擇迴轉身體、低頭或用餐巾紙遮擋等方法。
12.用餐結束後,可以用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先離席。如有特殊情況要提前離開,要告知大人。
在培養孩子用餐禮儀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這三點:
吃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要讓孩子明白,吃飯時不能抱著嬉戲玩鬧的心態,與吃飯無關的行為要儘量避免。例如不能邊玩玩具邊吃飯,或者邊看手機邊吃飯,不能把餐桌當遊樂場,在椅子上蹦來跳去。
吃飯時應該抱有感恩之心
這裡的感恩,包括對食物的感恩和對做食物的人的感恩。對於食物的感恩體現在不浪費,比如不因為貪圖過多的食物而過量取食。對於做食物的人的感恩則在於,去別人家做客時,要等著做飯的人坐到餐桌前一起就餐,並能夠發自內心地表達感謝。
做到心中有他人
用餐中,常常有很多隻顧自己的表現,比如將自己喜愛的菜放在自己面前;在菜中翻來覆去地挑,只挑自己愛吃的,搞得別人都沒興趣再夾菜了。這樣的行為無疑會令人不快。做到心中有他人,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共情,問一問他:如果別人這樣做,你什麼感受?推己及人,讓孩子懂得,遵守餐桌禮儀,不僅是自身素質的體現,也是一種利他行為。
那麼如何做到讓孩子真正接納餐桌禮儀,並把它當成一件平常的事去踐行,而非覺得是束縛?這就要靠爸爸媽媽平時在餐桌上的言傳身教了!
有位媽媽講了一件事,她女兒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有個壞習慣讓她很頭疼——跟親朋好友聚餐時,女兒遇到自己喜歡吃的菜會毫不猶豫挪到自己面前。這位媽媽在反省中,發現是她平常錯誤的示範導致的,因為她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孩子喜歡吃的菜擺在孩子面前,還對孩子爸爸強調:這是女兒最喜歡吃的!時間一長,女兒就認為自己喜歡吃的菜就必須放在自己面前。
後來,這位媽媽改變了策略,不再這樣做。當女兒想把菜端到自己面前時,媽媽會制止,告訴她:爸爸媽媽也喜歡吃這道菜哦!慢慢地,女兒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餐桌禮儀其實就是一種習慣,要養成好的習慣可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或者你口頭交代幾句,孩子就會做到,這需要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朋友般的友善提醒,在培養孩子文明禮儀這件事上,家長切忌太嚴厲或太囉嗦,點到為止,以身作則,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本文參考:
《婚姻與家庭·家庭教育版》2019年11期《餐桌的禮儀有多重要》作者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