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關鍵期,就好似一個個成長的里程碑,預示著孩一步步走向獨立。

在教育的大方向上,很多父母都知道科學育兒、高質量陪伴,要讓孩子在愛和自由中成長,但具體怎麼把握大方向又有點模糊。

在這裡跟大家說明三個關鍵的時間點,分別是1歲前,6歲前,12歲前,教育好了能讓孩子少走彎路。為什麼這三個時間點非常重要呢?下面聽我細細分解。

1歲之前

這階段親子依戀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主要就是依賴,越是親近,孩子的安全感越強。

不知大家是否瞭解過恆河猴實驗,研究者將小猴子鎖在一個籠子裡,兩邊放上兩隻母猴,一隻是金屬做的,上面纏著奶瓶,另一隻是毛絨質地的,觸感柔軟。

經過幾日觀察,發現小猴子平時都會在毛絨猴子附近玩耍,累了也依偎在毛絨母猴身邊沉沉入睡,只有餓了時才會跑到金屬猴子那裡,而且喝完奶就離開。

這就說明,相比食物,小猴子更喜歡有溫度的陪伴,如果對它的迴應是硬邦邦的,它就會排斥。

孩子也是一樣的,並不是保證吃飽穿暖就可以的,如果1歲前父母陪伴不夠,很可能出現安全依戀缺失的情況,沒辦法融入新的環境,不敢接觸外界,甚至當父母意識到試圖彌補時,他都會躲開。

小貼士:

因此,建議父母1歲前儘量自己帶娃,愛嘮叨甚至黏在孩子身邊都沒關係,這時的他們不會嫌煩,也不會被慣壞。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80%的孩子出現人格障礙、性格孤僻,原因都是1歲前缺少和父母的互動,他們沒有感受到被關注、被愛的感覺,自然就會感情淡薄,不敢與他人接觸。

6歲之前

大家應該都聽過5-6歲討人厭,這句話不無道理。

因為在這個年齡段,正是孩子自尊心爆棚,但自我管理能力最需要建立的階段。不僅如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望交往,但又有些笨拙。

因此,教他如何自我管理,如何與人交往顯得尤為重要。

小貼士:

想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要在6歲前不斷地規範行為,建立規矩,從平日的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開始。

立規矩的原則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環境,不傷害別人,用餘力幫助身邊的人,儘可能發揮優勢做事。

但在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因為孩子的判斷能力 很容易被幹擾,只要外界有一些負面的事情,他們也會很快被捲入其中。

大膽地對孩子說“不”,讓他感受到明確的制止,並且建立是非觀念。

比如:孩子在公眾場合公然哭鬧,甚至打擾身邊的人,父母就嚴肅地說:“不要這樣做,請停止,一會下車再說。”或者“回到到家再說,公眾場合不要大聲喊叫,告訴我你怎麼了。”

注意,父母不要帶有負面情緒,用規則來規範孩子的行為,讓他知道“適可而止”就行。

12歲之前

這階段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他們即將進入青春期,會有自己的小秘密。

不少父母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但孩子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做了什麼,你可能想象不到。

前段時間有一則初中女生集體欺凌同學的影片,應當引起反思,幾個女孩子聚集在一起,對著一個無助的女孩子拳打腳踢,口中還暴露著髒話。

校園欺凌中,被欺凌者可能有心理問題,但欺凌別人的人心理問題更嚴重。

這可能是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孩子自己找到的解壓方式,他們不會覺得這是欺凌,甚至會覺得是在開玩笑,但恰恰是這種思想最讓人覺得可怕。

父母也想不到,從小教育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長大後居然成了被欺凌的人;那些教會孩子還手的父母更沒有想到,現在孩子的心理,可以成熟到集結夥伴進行報復。

這樣的現象就是父母對孩子心理上的忽略導致的,沒有關於情緒上的溝通,也不會詢問今天在學校哪些事情令他印象深刻,孩子自然也就鎖上了心門,不讓別人走進。

然而,等到自己有能力和這個世界對抗,他們就無限制地爆發能量,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長相再出眾、學習再好也是徒勞,很可怕,他們可能會用縝密的邏輯策劃著如何暗算他人,報復他們不滿意的童年生活。

因此,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到底什麼才是在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到底應該珍惜什麼,注重孩子的心理,給他一個自由、獨立、美好的心靈歸宿。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有聲繪本故事《聖誕節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