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般來說,人一生中最幸福安寧的時刻,在什麼年齡?

在嬰幼兒時期。

為什麼幸福安寧?

因為,嬰幼兒的心中擁有一個(或多個)他認為是無所不在地護佑著他的神。

有神在,就有安寧。世界上再殘酷的風雨,都會被神擋在外面。

即使生活艱辛,但只要和神在一起,嬰幼兒心中就是沒有苦難的。

豐子愷寫過一段文字,他問自己四歲的小小孩子:你最開心的事,是什麼呀?

小小孩兒說:“逃難!”

當時日本人打到上海,大人恐懼萬狀的逃難,竟然成了小小孩兒最開心的事。

太讓人驚訝了。

於是問“你曉得逃難就是什麼?”

小小孩兒說:“就是爸爸、媽媽、寶姐姐、軟軟……姨娘,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有神護佑,與神同在,再苦難的生活,都是幸福安寧!

(二)

一個孩子開始不安寧,開始躁動,開始叛逆,是在什麼年齡?

在青少年時期。

為什麼不安寧,為什麼躁動叛逆?

因為,青少年發現殘酷的世界需要他自己去面對。而他發現自己並沒有力量!更可怕的是,他發現,曾經他心中的神,卻是虛假的,是完全擋不住殘酷風雨的。隨著他的成長,那尊假神,在外界風雨的打擊下,早就在他心中崩塌了。

這時候,孩子的恐懼和痛苦就來了。

他們質問父母:“你們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活著有什麼 意義?我為什麼要聽你們的話?”

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這個世界這麼殘酷,我沒有力量,完全不知道怎麼辦,你們為什麼不能幫到我?你們也什麼都不會,我為什麼要聽你們的?”

(三)

青春期過後,有的人,在跌跌撞撞的成長中,漸漸感受到自己的一點力量,感覺自己能憑自己生存下來,

自己並沒有被殘酷的世界吞滅,

這時候,他就會和爸媽和解。

但這個和解,是和兩個普通人的和解。而不是和幼年時心中的神和解。

或許溫情還在。敬意,卻永遠失去了。

孔子說,人們會養犬馬,也會養父母。如果養父母沒有了敬意,那和養犬馬有什麼區別呢?(不敬,何以別乎?)

……

(四)

而且,更不幸的是,憑自己的力量生存的人,恐懼只是暫時稍稍遠退,它其實永遠都還在。

領導多看了自己兩眼,就要忐忑驚恐。

白天正常工作的人,夜裡要被下崗的噩夢驚醒。

買了多少保險,都仍然會想象ICU搶救自己,錢不夠花的情形。

配偶和異性的任何交往,都要疑神疑鬼。

一時沒有穿上名牌衣服,就感覺背後有人在嘲笑自己。

上了多少修心課,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卻還要怒吼如雷。

看見孩子考試分數可能考不上名牌大學,感覺人生後半場一片黑暗。

……

多少所謂正常的人,其實已經被重重恐懼壓得喘不過氣來……

任何環節,只要再稍稍出現一點風吹草動,就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有假裝出來的力量,都會立即全部崩潰掉。

所以,世界上,自殺的,殺人的,瘋狂的,抑鬱的人……層出不窮……

過完了嬰幼兒的時期,沒有了任何神可以依靠的大人,真是離幸福太遠了!

活得太苦了!

……

(五)

幸福,從來不是看一個人擁有什麼,而是看一個人被什麼擁有。

被神擁有的人,幸福就來了。

(六)

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永恆的幸福,教育能夠給於孩子最大的愛,就是幫他找到可以終生依靠,世世依靠的神。

這個神,可以叫佛陀,可以叫耶穌,

也可以像孔子,把他叫天。叫道。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為什麼學習讓人充滿了喜悅?

因為這是對天和道的學習,

這個學習,讓人重新找到了無所不能的神。

這一次找到的神,是永生永世,再也不會崩塌的神。

即使是逃難中,即使追殺孔子的人已經到了眼前,孔子依然可以沒有恐懼,安寧地說一句:“天生德於予”,所以,天會保護我,我是安全的,惡人不會得逞的。

這樣無限安寧的內心,依然是四歲的小小孩兒曾擁有的那顆赤子之心。

(七)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要不失赤子之心,要幸福安寧,首先要找回無所不在護佑自己的神。

(八)

當有了對神的信仰,人們對父母的敬意才會真的回來。

因為父母的生命,也沐浴在神的光輝中。

(九)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因為,真正的神,無所不在。

(此文的副標題,依然是《孩子為什麼應該讀國學經典?》

或者,再細緻點說,是:《孩子為什麼應該每天先讀國學經典,然後再寫作業?》

或者,《為什麼說孩子學習國學經典,比練習其他各種技藝,更重要?》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90後準寶媽分娩,遇到“生理需求”很尷尬,醫生:現場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