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我們談到了孩子之惡的其中兩個具體行為:偷竊,暴力與攻擊性。
今天我們來談談其他幾個:謊言、秘密和性。
先來說說謊言。
還有的地方會把謊言看成是開玩笑,是彼此娛樂的另一種方式。
所以,我們不妨以輕鬆開放一點的心態來看待謊言。
至少,在謊言裡,不僅僅只有虛假、欺騙、讓人不安的成分。
它甚至還包含著孩子心智逐漸成熟的證據。
比如有研究發現,能夠撒謊且騙過他人的孩子,往往是具備一定的心理化能力的,也就是說孩子可以預計對方會怎麼想,用什麼方式可以欺騙到對方。
而心理化的能力是孩子共情他人處理人際關係很重要的能力,雖然這樣的方式可能不對,但是其中蘊含的心理能力是不應該一棍子打死的。
更不用說那些善意的謊言,更代表了孩子巧妙處理兩難的複雜現實的能力。
所以,謊言,不僅僅只會讓人害怕和反感,它還帶有某些趣味甚至有心理發展的一部分能力在裡面,父母應該寬容智慧一些來對待不同的謊言,並加以引導和昇華。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謊言都應該肯定和支援,如何區分哪些謊言更需要嚴肅處理呢?
如果無傷大雅,甚至會增加生活的趣味性的謊言,倒是可以不加嚴厲管制,而那種為了自己而傷害別人的利益的謊言,則是需要嚴肅對待的。
比如偷東西后的撒謊,甚至撒謊栽贓,對他人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當然,有時候想要完全區分開孩子的謊言有多嚴重也很難,甚至家長也會有自己的侷限,比如過於強硬不能容忍任何的謊言,或者過於溺愛軟弱,太過縱容孩子的撒謊,這些都會增加父母教育工作的困難。
因此,家長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保持基本的底線,同時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不斷反思自己對於謊言觀念的合理性,這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在管控住孩子撒謊的同時,也關注到孩子謊言背後的心理需要,甚至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這才是應對孩子撒謊的真正意義。

再來看看秘密。
孩子有秘密,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似乎都不是什麼好事情,不在父母掌控範圍之內的孩子,會讓人擔心他們會亂來,失控。
秘密似乎透著一股危險的陰暗的惡的氣味。
父母的這種擔心可以理解,孩子沒有長大,各方面都不夠成熟,需要有人引導。然而,孩子的成長中,必然會出現有自己秘密的一天,或早或晚。
而且,有自己的秘密,對於孩子的成長其實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重要意義。
首先,有自己的秘密可能會增強孩子的自立與自我認同。
擁有空間,就擁有了自己騰挪想象甚至自主操作自己生活的主權,哪怕是有限的,卻也是他們獨立自主以及自我認同的開始。
他們不再單純屬於父母,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打算與想法,他們體驗到了掌控以及承擔自己生活的感覺,而這不就是一個人逐漸獨立、逐漸成熟的必經過程嗎?

其次,孩子的某些秘密可能是為了自我保護。
在不確定外界是否安全,是否會批評傷害自己的時候,選擇不袒露自己的秘密,是一個安全保險的選擇。
儘管可能會造成孩子孤獨無依的處境,但是保護自己,或許是優先被他們考慮的。
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袒露秘密的同時,也需要好好想一下自己是否能夠做到儘可能的接納而不急於批判,否則,孩子如何可以面對秘密暴露之後的風險呢?
最後,孩子給自己營造的秘密空間,為他們提供了應對各種現實的力量所在。
孩子的秘密空間,有時候像一個世外桃源,一個絕對美好自主的安全島,所有的內容都為他服務,受他控制,為他提供了牢靠的所在。
這個安全島也同時豐富著孩子自己的內在世界,給予他們應對現實的安全與力量。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談及自己十歲時建立的閣樓上的秘密空間時曾說道:“我滿足於新得到的安全感。我有了誰也不知道的、誰也拿不到的東西,我很滿足。這是絕對不能暴露的、絕對不能侵犯的秘密。因為我的生活的安全,就全部建立這個秘密之上。”
所以,允許孩子保有部分自己的秘密,很重要。

然而很多父母過於擔心,不容易做到這部分。
一方面是擔心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不能分清是非對錯,害人害己,這部分擔心確實很有必要,父母也不應該對孩子的所有行動都不聞不問,過分忽視。
但另一方面,這種擔心有時候也跟父母自己有關。
孩子有了秘密,就和父母開始有了距離,對於那些習慣了親子之間無秘密的父母來說,就比較容易胡思亂想,但實際上可能孩子本身沒有問題,是父母沒有做好分開的心理準備,比如有的孩子已經進了大學,還需要每天跟父母彙報當日的行程動向,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這樣的父母無法面對孩子遠離自己,無法面對這段親密關係的分離。
所以,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可能是獨立自主的需要使然,但也考驗著每一個父母自身的獨立性,父母需要做好適時退場、目送,然後轉身繼續自己生活的準備。
當然,認真區分這倆方面的差異很重要,這樣才不至於阻礙了孩子的真正獨立發展,同時又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保駕護航,不偏離航線。
其實,上面說的謊言也好,秘密也好,很多時候都會和性脫不了關係,尤其是進入生理發育階段的青少年,因為“性”方面的問題而撒謊、有秘密的例子比比皆是。
也因此,很多父母會比較慌張。似乎,他們總覺得性的問題很讓人不安。
性,首先讓人想到的,是慾望的、衝動的、感性的生理性反應。
而這和強調理性與道德文明的現代社會有一定的衝突,也造成了很多人的談性色變。
總會給它賦予一層低階的、羞恥的陰暗色彩,顯得偷偷摸摸遮遮掩掩。
尤其在國內,傳統文化中對於性的諱莫如深,以及過分道德化的賦義,使得性揹負了太多不該揹負的意義,比如:淫穢、邪惡,禁忌等。
在更客觀的看待性的問題上,現代社會的人們仍然有太多衝突與撕扯,性教育的問題依然需要進一步提高。
2015年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做過一次調查,發現95後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時間,平均在17.71歲。
性壓抑導致性行為低齡化,同時又因為缺乏性教育,風險激增。
當然,有的時候,性的問題,也不單純是關於性的問題,比如某些早戀的孩子,因為缺乏家人的關心關注,使得他們藉助戀愛的方式來獲得內心渴望的關切,再比如某些過早有性行為的青少年,可能無形當中以此來回擊父母的過分管控,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憤怒,這當真是讓人難過又惋惜。
所以,父母確實需要反思性的問題背後所具有的意義。是單純的懵懂好奇和萌芽,還是一些更為複雜的情緒情感因素在作祟。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高三的男孩,喜歡上了一個同班的女生,被細心的媽媽發現,媽媽沒有馬上圍追堵截,而是選擇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聊天,甚至媽媽說了這樣一段開場白:
看到你有喜歡的人,我感覺很開心,說明你長大了,媽媽以前也有過這樣的時候,這個階段很正常。不過,媽媽也想聽聽你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初次面對這樣的局面,可能會有很複雜的感覺吧?
媽媽這樣的開放接納的態度,極大減輕了孩子的心理負擔,甚至很好的理解到了孩子所要面對的種種,同時媽媽也沒有因此而完全放任,而是選擇和孩子一起來面對這樣一件特別的事情,畢竟在高三的特殊階段,早戀會變得更復雜。總而言之,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坦然而真誠的態度至關重要。
當然,隨著科學的發展,性教育的部分被提出的也越來越頻繁,大家的理念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性的教育走到另一個極端,讓大家都認為:性是純生理性的現象,和吃飯喝水完全一樣,不需要有額外的關注和考慮。
這就有點過於簡化性的神秘感和複雜性了。畢竟,性與愛,有著複雜的關聯。
如果過分強調性的生理性因素,性愛分離,可能會導致很多青少年們過分輕視性的存在,從而忽視精神與性的關聯。
這對於青少年的心智成熟,未必是好事。更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一個人過分理性,沒有精神生活,變得空洞而無趣。
所以,看到性的複雜性,給予合適的引導,也同等重要。
好,透過這兩講,我們已經解讀了孩子的惡的具體行為,它們有偷竊,暴力與攻擊性,謊言、秘密和性,以及這些行為背後存在的那些被我們忽視掉的,孩子的心聲。
下一講我們來重點談談,孩子之間以及孩子周圍的惡,我們下一講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