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盧梭《社會契約論》

每個人都逃不掉社會給你定製的枷鎖,有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枷鎖……

迴歸家庭,家庭就是孩子的“小社會”,而父母就是那個不知不覺給孩子戴上枷鎖的人。

自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她柔弱的身軀便已開始觸碰這個世界,從床上掉到了地上,爬起來又撞到了床沿上,走兩步又磕到了膝蓋,哭或者不哭,都沒有阻止她觸碰的頻率,所以‘怕苦’從來不是人的枷鎖。

走著走著她開始有了自己思想,開始和父母發生思維的碰撞。

孩子:“媽媽,我想要那個。”

媽媽:“孩子,咱不要這個,你看看人家都要的那個。”

孩子:“媽媽,我想學畫畫!”

媽媽:“孩子,學跳舞多好的,鍛鍊身材,像個公主!”

孩子:“媽媽,我考了班級第一名。”

媽媽拿過試卷瞅了瞅:“你看看這個題錯的多可惜!”

……

看似無痛的枷鎖一次次套住了孩子,她難受的想反抗,父母又補充了一句:“媽媽都是為了你好!”然而,孩子就剩下兩條路,一條路忍著,另一條衝撞父母!

曾有一部經典電影《黑天鵝》,主人公妮娜小時候每次上芭蕾課前,她總哭著不願進教室,但媽媽為了圓自己的芭蕾夢,一次次把她推進去;有一次媽媽買了蛋糕,妮娜說了一句現在不想吃,媽媽立馬變了臉色,拿著蛋糕就要往垃圾桶扔,嚇得妮娜連忙道歉,忙不迭的把蛋糕吞了下去。

這樣的場景幾乎在每個家庭上演著,或是有心,或是無意,有的孩子把情緒壓抑在了心底,有的孩子“叛逆”了。

這些又變成父母發洩、指責、打罵的理由,如此往復!

當家已不再是療愈孩子心靈的港灣,他就可能會四處去“安家”,網癮、早戀、休學……

弗洛伊德曾指出:人的精神疾病與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時期造成的。一個人的性格及內裡往往能夠透過研究他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環境來看,探究性格形成緣由的絕佳途徑就是從其生活環境著手,以外看內,由外及裡。

每個陷入教子困境的家庭,可能就有一個被戴上枷鎖的孩子,拖著一家人艱難的前行!

只有父母無條件的愛,才是治癒孩子最好的良藥!

1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二胎還不敢生,專家又呼籲放開三胎上熱搜,評論區的發言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