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嬰兒哭,我們會第一反應是不是餓了、困了、害怕了,會第一時間關注、抱抱並安慰TA。

等到孩子稍大一些,我們對待孩子哭的忍耐度開始日漸降低,特別是當孩子有了語音表達能力後,有事兒不說話,一切哭表達,可真是一聽見孩子哭,腦袋就著火。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比起在家哭鬧處理起來更加的棘手。

因為我們可能會迫於面子和社交壓力,為了化解尷尬先違心去滿足孩子的要求,用“緩兵之計”讓孩子先停止哭鬧。

但是孩子們很聰明,發現了哭鬧更有可能到達自己的要求,在家的時候挺乖的,一出門就會各種要求、討價還價,不滿足立馬哭起來。

因為父母的處理方式強化了孩子的哭鬧行為

使得孩子會增加相似情境中哭鬧的機率

如果不加以糾正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下去,也可能會愈演愈烈。

那怎樣才能改變孩子這種以哭鬧來要挾大人滿足自己要求的行為呢。

在公共場所大多數情況都不太允許我們溫柔的堅持和孩子打持久戰,同時也會影響他人,招來一波又一波的注目禮。

帶孩子暫時離開,這樣不會因為礙於面子和尷尬而影響我們冷靜處理,去外面和孩子心平氣和的溝通後等待孩子情緒穩定。

溫柔的堅持包括情感支援和邊界遵守。

情感支援就是與孩子共情,明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並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情感支援,並不是為了哄孩子不哭,而是理解孩子的當下感受。

比如:孩子看到一個玩具他非常喜歡,媽媽不同意他買時,他會傷心甚至哭鬧。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今天沒有計劃購買,我知道你很傷心,如果想哭你就哭一會吧,媽媽在這陪著你,因為超市不是一個哭鬧的地方。等你哭好了我們可以繼續購物。

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大道理,因為頭髮著火的時候是沒辦法學習的,也聽不進去你的這些所謂“大道理”。

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可以再給他解釋一下為什麼不能所以喜歡的東西都買回家······情緒穩定後,商定好回去可以,但是如果再哭鬧還是要出來的。

任何的哭鬧都是很費力的,當孩子知道再哭也不頂用啥也得不到,這種得不到強化物的行為也就自然會消退。

打算溫柔的堅持前和家人說好自己處理,避免家人參與。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透過升級哭鬧行來試探,這時如果中途妥協,傳遞給孩子的資訊就是“原來哭鬧得更厲害了才可以”。那麼你打怪獸的難度也就要升級了。

所有要麼就別開始

開始了就要堅持,不能中途放棄

界限和愛,界限和自由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合理的規則和界限能保證孩子的基本人身安全,也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

為人父母教會孩子界限和規則是必須的,沒有邊界的自由,沒有約束的愛,從長遠來看是在害孩子。

一旦建立就要堅持並保持一致的去執行,規則在哭鬧下是不可以更改的,不然就會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

01

根據孩子的心智發展來制定規矩

我們不可能要求一個1歲的孩子一動不動的規規矩矩坐著,但是我們可以要求一個3歲的孩子不要打人。

不去要求孩子做到他心智範圍以外的事情才是合理的規矩。

02

規矩的統一性

制定規矩我們不能隨心而定,如果有可能規則設立要和孩子商量,同時保證家庭成員間的一致性。不能說媽媽不讓吃零食,爺爺奶奶就可以。

定規矩沒有統一標準適合自己家的就是最好的,以安全和起碼的社會規則為基礎,規範一些幼兒社交行為,比如:不能請搶別人的玩具、不能打人、說髒話等。

全家統一規矩後,堅守原則去執行,避免隊友、老人拖後腿。

比如平時我們要求孩子不吃零食,那麼首先我們自己就不能吃零食也不買零食。如果做不到統一,這種規矩還不如不立。

比如我家哥哥小時候不愛吃飯,為了糾正我開始杜絕家裡存在零食,不好好吃飯時告訴他這頓不吃需要等到下一頓,中間餓了什麼也不能吃。結果爺爺偷偷的給孩子買麵包吃。

對此我只能放棄,已經沒有進行下去的必要,家庭環境不支援,一個人的努力白費,還可能會讓孩子學會千面應對。

所以家中所有人的教養態度要一致,如果媽媽說不可以, 其他人可以,大人之間沒有統一態度和立場,孩子也會不分對錯、難以設立界限,還會利用大人之間的不一致來達成自己的要求,學會鑽空子。

“哭沒有用,哭解決不了問題”,這是我們小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當然現在聽到的也不少。

我曾經也對妹妹這樣說過。

妹妹會說:“我知道沒用啊,但是我還是想哭媽媽,我有點傷心!”。

“好吧,如果哭能讓你感覺好一點,那你就哭吧”。然後我就閉嘴陪著了。

只盯著行為,而忽略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和感受,再牛的育兒技巧都只是皮毛。

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哭鬧的可能性,找不到孩子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就會覺得孩子是在無理取鬧,解決起來自然心累,而孩子也沒有被理解。

三四歲之前孩子的語音發育還不夠完善,表達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一著急就會哭鬧,家長常被哭鬧搞得心煩不已,很難有心情研究孩子到底為啥哭。會覺的孩子就是在無理取鬧,這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和觀察力。

比如以前都是我抱我家妹妹上餐椅的,突然有一天沒等她反應過來,我就利索的把她抱了上去,就聽見她哇~的一聲開始痛哭。

原來是她想自己嘗試爬上去,我只好把她抱下來,在旁邊輔助固定好餐椅,讓她自己連蹬帶爬的成功了,這才開開心心吃飯。

有的孩子善於表達,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孩子天生含蓄,憋著也不說,就在那裡跟你生悶氣、鬧脾氣就靠你猜猜猜,小傢伙一副你若不理解我休怪我無理取鬧鬧鬧的樣子。

其實很多的時候,因為我們太過勤勞和過度代勞,總認為你還小、你還不可以,而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探索和發展的變化。

哭鬧是一種情緒表達,允許孩子表達情緒,當情緒得到安撫後,才有可能處理引起哭鬧的行為背後的問題。

最初的幾個月,孩子的需求大都透過無意識的哭來表達,因為他們暫時沒有學會用語言來表達。

等到孩子一歲左右,開始知道利用哭聲控制大人,也會越來越多的利用哭來脅迫父母,這時我們需要注意不被孩子的哭所控制,而是試著去了解孩子。

0-6個月的寶寶是不會被寵壞的,這個時期我們敏感察覺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及時穩定的迴應,是來幫助孩子建立對世界的信任。

6-12個月孩子的認知、動作、情緒等飛速發展,我們需要一定程度上給孩子建立界限。讓孩子慢慢知道,什麼事情可為,什麼事情不可為。這個界限是以安全為準,不是以父母心情說了算。

建立界限並不等於過度限制孩子的自由探索,我們有責任為孩子提安全可靠的探索環境,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但這個世界是有規則的。

我們都說孩子1歲後開始有點小叛逆,我們說東,他非要去西,總愛跟家長對著幹,也會開始經常說:不!

其實這只是孩子在嘗試表達自己的意願。

對於1-3歲的孩子,講道理需要簡單明瞭,因為孩子記不住、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前後的邏輯,所以不可以觸及的紅線,及時制止並明確。

比如:不可以打人、不可以碰電,同時找一個可以替代的安全物給孩子,在安全範圍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3-5歲的孩子要比2、3歲的孩子懂事很多,孩子開始對評價敏感,家長要慎用否定性的評價,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做錯事情後會意識到為什麼自己會受到懲罰。無論孩子的行為是否有意識,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想找出他自己的底線,同時挑戰你的底線。

平常,父母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去解決問題,孩子才會變得好商量。

沒有什麼辦法讓一個熊孩子馬上變成天使寶寶,只有靠父母在日常的生活裡慢慢去浸潤和影響,臺下的功夫都做到了,才能看到臺上的成效。

真正能做到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的父母很少,看到了孩子的需要,先接納孩子的需要,換一種靈活的方式去應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諮詢師介紹

首發:馬蕾孕哺育

9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幼兒學習感到跟不上,要把基礎抓牢,基礎知識決定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