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承認孩子的“普通”,是陪他成長的第一步
不少家長自打孩子開始讀幼兒園開始,就早早地為自己的孩子規劃好了一切。
要進最好的幼兒園、進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各種各樣的才藝,最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大多數家長都抱著讓自己孩子“贏在起跑線”,最後“成龍”、“成鳳”的美好願望。
但是敢問各位家長,您“成龍”了嗎?您“成鳳”了嗎?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要強加給孩子呢?
想讓孩子變得優秀當然是對的,每一位孩子都應該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但怎樣才算優秀呢?“優秀”是誰定下來的標準?為了讓孩子變得“優秀”,不少家長實行“高壓政策”,以“別人家的孩子”為榜樣來給自己的孩子施加壓力。
事實上,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成長受到三個主要因素的影響:環境、遺傳和個體的能動性。前兩個因素(環境和遺傳)是孩子無法改變的,哪怕再怎麼努力,孩子們也無力改變,因為決定孩子所處環境和遺傳的正是家長。
孩子唯一能做的只有發揮能動性,也就是透過自己的實踐來努力彌補環境和遺傳帶來的不足,同時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和成就。但並非每一位孩子都懂得如何發揮能動性,這也正是他們要學習的重點所在。
就像每一種植物都有生長週期一樣,孩子們的成長也有著一定的規律。承認孩子的“普通”,是陪他成長的第一步
一味地讓孩子過度學習,過早承擔超出年齡所能承受的壓力,只會加快消耗孩子自身的能量,無異於揠苗助長。承認“普通”,不代表著甘願“平庸”,而是要認清現實,充分了解孩子的個人特點,從而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我們不能要求一棵小樹苗在短時間內就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位孩子都是獨立的一個個體,都有著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不能盲目地拿同一套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孩子。盲目攀比除了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並不能給家長和孩子帶來別的什麼。
春天就要做春天的事情,至於收穫的日子,就留給秋天吧。
站得高固然可喜可賀,但走得遠、走得穩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