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2146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前言
很多來學習的家長,原本是奔著解決孩子問題而來,在他們學懂學透並踐行了我們的理論知識之後,會意外地發現:“原來這些東西不只是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還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些家長融匯貫通地在生活中運用著這些知識,發現不僅孩子好教育了,而且跟同事相處也好了,對待工作心態也變了……總之自己的整個人都像是變了新的一個人一樣。
沒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早就說過:“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教育我們自己的過程。”
家長們,我們只有自己會做人,才能教會孩子做人,孩子只有會做人,才能會做事,才能走向優秀。
“人生的過程是一個止於至善的過程”
對於我們家長來說,這個過程包括了教育孩子這個方面,卻不僅僅只有教育孩子一個方面。
與家長們共勉!
正文
為什麼要盯自己?
文 | ZQ
從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我的眼前就多了一道風景,時時刻刻引起我的關注。
無論是給孩子換尿布、教他學走路,還是看他騎三輪、滑單刀與夥伴“比武”,只要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不是怕他摔著、餓著,就是怕他凍著、累著,眼睛就像追光燈,主角走到哪裡,就照到哪裡。
漸漸地,我開始自以為是地給孩子報珠心算、舞蹈班,劍橋英語,教他識字、寫字......
當兒子取得好成績時,還說跟比他強的孩子有差距;當成績不如意時,苦口婆心地跟他講道理。
我只關心孩子學知識、學藝術,卻忽略了培養一個有責任、敢擔當,有自信、想上進,有愛心、生活幸福的孩子。
自己每天忙忙碌碌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本該擁有的快樂童年和品嚐成長路上酸甜苦辣的權力。
如果,我不圍著他轉,只是遠遠地看著,少一些不必要的關注,多一些有原則的幫助,他一定會比現在更懂事、更優秀。我也會少一些煩惱,多一些智慧。
![](http://timg.juduo.cc/2020/12/961e0ca9-5268-4163-98ad-ae23441ee575.jpg)
究其原因,是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了孩子身上,我也屬於:下個蛋想讓蛋飛的“笨鳥”。
是我在生活和學習上太多的包辦,無形中減少了孩子體驗完整的機會,使他慢慢喪失了敢於承擔、總結經驗、逐步成長的機遇,讓我和他都形成了“當下只有學習才是關鍵,其餘的長大了自然會好的”錯誤觀念。
真應該早點把目光轉向自己,早點從沉睡中驚醒。
可喜的是,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01
對於孩子撒謊的問題,我應該站在他的角度去體會,撒謊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他解釋權力和承認錯誤的機會,用批評和講道理的方法去指責他,甚至拳腳相加,那麼下次出了問題他還會說實話嗎?哪裡有不犯錯誤、不出問題的孩子?
所以,沒有不想好的孩子,只是因為我們急於想他好,怕他再犯錯,遇事時被情緒衝昏了頭腦,處理問題簡單粗暴。
![](http://timg.juduo.cc/2020/12/2514f24e-25c2-4aa0-bede-2f1c71c716ca.jpg)
打罵時痛快,卻一點沒有用。
02
作為互相陪伴一生的夫妻,每天除了要努力工作,回到家裡還有柴米油鹽和孩子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難免有磕磕碰碰、鬥嘴嘔氣的情況。
如果我們各說各的理,互相指責對方,輕則幾天不說話,重則影響夫妻關係和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就炒菜做飯而言,同樣上班掙工資,下班後妻子做飯,我置之不理,長此以往,難免會成為發生口舌的導火索。
可是,如果我能體會她的辛苦,幫著她洗個菜、說說話,或者只是陪著她呆在廚房裡,她也會心甘情願的把菜燒好。
如果,我在吃飯時誇獎她精湛的廚藝,她會更用心做好下一頓飯菜。
所以,少計較我們彼此付出了多少,多考慮還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尤其是在雙方有情緒的時候,多想想自己哪裡做的不對。
在妻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多一些安慰和鼓勵,又何愁家庭不幸福,日子不美滿呢?
03
同事間相處,也莫過如此。
鄭老師曾經在課堂上問過我們:你們願意跟喜歡吃虧的人在一起,還是願意跟喜歡佔便宜的人共事?
答案不言而喻,但如果我們都只想做佔便宜的人,誰又願意與你共事,你又哪來的便宜可佔呢?
同事間交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工作中因意見不一致、分工不合理、收入不對等,而發生爭吵或者產生情緒是常有的事。
如果我們只是抱怨或者互相找茬,那麼我們的團隊會一盤散沙,我們的工作會進展緩慢,業績也好不到哪去。
但是,我們如果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認真分析在具體的事情上為什麼會自己有情緒,哪裡做的不到位或處理的不好,靜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努力化解自己的情緒,還有什麼完成不了的工作!?
時間長了,你在同事中成為受尊重的人、有德行的人,幫助你的人會越來越多,想不成功都難!
所以說——盯別人,只會讓自己更痛苦、更焦慮,徒勞無功;盯自己,可以讓我們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智慧,無堅不摧。請牢記:沒有人能氣著你,氣著你的永遠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