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山水童源家長讀書會第二期《孩子的發展》

內容/楊燦

01 為何要讀《孩子的發展》

2020年11月21日,我們迎來了第二期山水童源家長讀書會。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理解孩子的發展,雲驄媽媽(楊燦女士)為我們找來了另外一本書《孩子的發展》。

《孩子的發展》是根據斯坦納的洞察和華德福學校的實踐編寫的,是一本關於孩子成長規律的書,原本是專門給老師們學習華德福教育使用的。這本書的內容和我們正在學習的《三個七年》是相近的,且更容易被我們理解,能輔助我們更好地學習《三個七年》關於孩子的成長規律。

雲騘媽媽在讀書會上給我們講理論的時候說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最慘的是,你把你總結的人生經驗放到你孩子的身上,因為你踩過的坑,孩子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碰到。”

拿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指導孩子的行為,去說教孩子,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養育方式。這裡不是說我們的人生經驗對育兒完全無用,而是我們需要知道孩子需要走的人生道路肯定與我們不同,我們需要先去觀察孩子,看看他會需要什麼樣的幫助,而不是用經驗去臆想他可能會如何走錯,我需要怎樣拉他到正確的路上來。

週末的時候,我們家孩子和表哥表姐一起玩吊床,一開始和姐姐兩個在上面盪鞦韆,很高興,當表哥上去的時候卻皺起了眉頭,喊我說:“媽媽,我不要哥哥一起坐這裡。”我還在想各種辦法試圖解決問題:那你和哥哥協商一下你們輪流?她表姐卻問:“你是不是覺得很擠呀?”她點點頭,表姐說:“那我們坐過一點來就不擠了。”於是三個人一起開心地繼續在上面玩兒。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方法,各種渠道能學習到的養育方法實在太多了,可是為什麼還是會像這樣不對症呢?

這就是雲騘媽媽為什麼一再強調,父母要構建起一套可用的養育理論的原因。因為各種方法都有它們對應的適用範圍,如果我們對問題沒有清晰的界定,就無法把對的方法用在出現的問題上。

02 身、心、靈的三元分析

話題場景:孩子東西掉了,一定要大人幫忙拿起來。不幫忙就哭,家長很平靜地說:“你自己可以做到的,我拒絕幫忙。”然後就任孩子哭。其實這個過程會很耗費時間,那麼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是順孩子意思拿起來更好,還是堅持讓孩子自己拿?

雲騘媽用了身、心、靈的方法,從不同層面去分析了我們需要如何去看孩子的行為。

首先要界定孩子的年齡:這是3歲到3歲半孩子階段發生的事情。然後開始三元分析。

1、孩子身體能力達到什麼水平?(物質身體層面)

孩子已經可以輕鬆做到,還是會有點困難或者很困難?知道孩子的能力,成人就能有意地把能力引導訓練在日常中帶入,而不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去做。

對於撿拾東西,孩子輕鬆就能自己完成,那麼他為什麼還是要讓媽媽做?

2、孩子此時心理上有什麼需求?(心理層面)

想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要了解他的一些客觀資訊。

比如是誰帶的?是經常出現的情況還是偶爾發生?家庭有沒有什麼變動,成員是否碰到困難有情緒傳遞?孩子在外面遇到了什麼事?

孩子如果是渴望愛和支援的時候,就無條件地立刻滿足他,此時孩子的心理能量低落,需要大人的愛為他充能,所以他需要什麼形式愛的表達,大人就應該爽快地給予。他希望我們幫撿東西,那就立刻撿起來。

3、孩子的自我是怎樣的?(精神層面)

當觀察到孩子能量很足,他是在挑戰成人,想要伸張自我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3歲自我入駐規律到了“我”和外界分離的時期。成人要支援孩子,讓他的力量得逞。

而如果是孩子想要事事控制成人的時候,即和我們進行權力鬥爭的時候,我們就應當適當採取行動,樹立成人的權威,但也不必總是我們贏,像雲騘媽媽說的那樣,兩次裡面成人贏一次,孩子贏一次,原則較強的事情遵從成人的權威,其他小事件讓孩子贏一下。

看了雲騘媽的分析過程,是不是會對身、心、靈理論架構的運用方面有了一種更直觀的感受呢?

有寶媽也反饋了重要的一點:我們在當下的時候不能忘記愛的本能,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就算不順著他也要讓他感受到支援。否則光顧著分析或套用方法,孩子感受不到愛的聯接,被冷漠的分析包裹,對孩子會有很大傷害。

03 “心”的三元:意志、情感、思考

在本次讀書會,雲騘媽以《孩子的發展》一書為基礎,為我們帶來了關於“心”這一層面內容的詳細分析。

“心”指的是心理活動,心理學家所研究的物件主要就是“心”。在斯坦納人智學理論中,“心”是由意志、情感、思考這三元構成的。

在講到意志、情感、思考的時候,雖然我們看似在學習第一章內容,雲驄媽媽其實已經把後面的內容都串聯了進來。

即:為什麼0-7歲主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7-14歲主要培養孩子的情感,14-21歲主要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

關於心,主要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動,是各系心理學主要研究的物件,包含思考、情感和意志三元。

我們且不去看理論,就我們平時的觀察來看,年齡越小的孩子本身表現出來的思考能力是怎樣的呢?他們的情感特點又是如何的?

是不是越小的孩子思考能力越差,我們經常對他們講一堆大道理完全不起作用?越小的孩子情感上是不是更多表現自我需求,而很少考慮他人,很多孩子常常被定義成自私?

1、孩子出生到7歲的孩子

主要是頭部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孩子受意志力的驅使著進行各種活動。

意志力分本能、衝動、慾望、動機、願望、決心、決定七個層次,意志力的最高表現是道德,是“善”。

本能,孩子一出生就會吮吸,這是人的生存本能。

衝動,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直接就會伸手去取,不會去想是不是自己的。

慾望,口欲期的孩子拿到什麼都往嘴裡放。

動機,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孩子會做出我們認為的“不良”行為。

願望,有的孩子進入遊戲前會先在旁邊看一陣子(他們也有想加入的願望),但是很快他們就會學著其他孩子玩起來。

決心,三歲多孩子會說“我就要……”。

決定,一些重複的事情就算繁雜,卻能堅持到底。

孩子越是長大一些,他們的意志力層次就會上升一些,當然也會存在各層次意志力同時存在的情況。

當一個孩子的意志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之後,他既會分辨出“善”,也會選擇“善”,一個意志力完善的孩子不會隨意破壞規則,更能尊重權威,不喜歡破壞性的事物,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物質身體很健康強壯,因為伴隨意志力發展的身體機能還包括肌肉系統和消化系統。這時孩子就準備好了進入小學。

在《孩子的發展》裡面說七歲前的孩子是一個意志體,他們透過意志調動身體不停地活動,在一種沉睡的狀態裡不知不覺地體驗生命。模仿、做事、不停地活動是這一階段身為意志體孩子的主要特點。周圍環境裡出現什麼人什麼行為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物件,因此在這個階段要給孩子提供“善”的環境,讓孩子儘可能多體驗到“善”。

我我們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孩子在還是意志體的時候,也即意志發展的最適合階段裡,令他們的意志力得到充分完善的發展,以為下一階段做足準備。

2、當孩子進入到7-14歲階段

孩子的軀幹(胸部)和節律/迴圈系統發育,情感發展成為了主要角色。

孩子活在他感受中。情感是人建立關係的基礎。當說到情感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溫暖。這是代表著愛和美好的感受,孩子需要在美好的感受裡獲得美好的情感意識,培養出良好的品質和習慣。

而情感還有反感的一面,如鬱悶、生氣、憎恨等,當我們的孩子在建立情感的階段,周圍環境不夠美好就會令孩子滋生出負面的情感意識。

所以,在這一時期,父母的養育方式上,應該更多關注到孩子的情感需要,盡力為孩子創造更多美好的體驗,滋養孩子的情感發展。

情感的最高表現形式是奉獻和犧牲,這代表著大愛和無我。乍一看,這樣的境界很高,但是我們很多人都在奉獻和犧牲,哪怕是做一下家務也是在為家庭奉獻,所以我們只要時常帶孩子做些對大家都有益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學習大愛和無我。

4、在14-21歲階段

孩子的四肢和肢體系統/代謝系統/生殖系統發育,也表明孩子的物質身體開始發育完善。此時孩子開始獨立思考。

《孩子的發展》裡說,孩子需要把代表父母的世界“推開”,而去尋找屬於他“自己”的自我,讓他自己的世界打上他自己的烙印。

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叛逆的青春期。雲騘媽媽說,如果足夠了解孩子,孩子是沒有叛逆期的。所謂的叛逆不過是因為孩子開始了自己的思考,開始真正面對真實世界。

此時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給自己的孩子冠上叛逆的標籤,而是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提供更多客觀元素讓他們盡情發揮發展思辨思維。

如若前面兩個階段都做得不錯,其實在進入辨“真”的思考階段時,孩子是不會表現得叛逆的。他們只會針對客觀事實去思辨和求證。

所謂的叛逆,大概是因為意志或情感發展沒有完成,滯留到青春期還來消耗孩子的能量。

意志、情感、思考三者雖然是有分側重階段,但並不是說對應該階段只培養一種,它們在人的身上是共同存在的,任何階段都不可能完全割裂開來。只不過我們需要看到,孩子在不同階段更適合培養相應的品質,我們就去提供更適合的條件給他們,使這些品質更加充分的發展。

就比如,孩子餓了我們得給食物,累了得讓休息,而不是在餓的時候哄睡,累的時候餵飯,那如果孩子因此一直哭鬧真的不能怪他們呀!

04 孩子的“自我”一定會想方設法地伸張

在講到《個性和遺傳》這章的時候,雲驄媽媽問:自我的力量對人的影響大,還是環境的力量對人的影響大?

雲驄媽媽認為自我的力量才是主導。比如環境提供給一個人不喜歡的婚姻,自我會把這婚姻毀壞。

就是說當我們關注到孩子的自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用成人的想法去試圖控制他們是不可能的,那個“自我”就算再弱,也一定會找到辦法去伸張出來,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

雲驄媽媽在讀書會上舉了一個例子(此處是意思轉述,非原話):假如ABCF表示相離的不同點,孩子本來是要從A走向C的,不瞭解孩子成長特點的時候,大人可能因為自己走過B到F,就硬是想讓孩子也從B走到F,這樣就會變成兩個“自我”的對抗,那樣簡直是浪費孩子的生命力。當我們能很好理解孩子,知道他們有自己的道路,如果他要從A到C去,那我們在這個過程裡提供給孩子利於他階段發展的內容,孩子不但能順利到達,還可以滿載成果(意志、情感、思考更完善)地到達。

05 一切的學習都有待實踐去驗證

在讀書會,我們經常聽到雲騘媽媽引用斯坦納的一句話:“你們不要相信我說的,你們要自己去體會驗證。”

我們學習是為了什麼呢?不是為了學會書上的內容照搬出來用,而是去用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我們自己面臨的生活有一點準備,因為即使有了前人的經驗,一些該跳的坑我們一個都不會錯過。區別在於,我知道人家總結過,我印證了它,那人家用過的方法我就可以放心地參考,而如果我不知道,就會仍然走在尋找答案的路上。之於養育,我們其實很容易錯過時機,待到明白時需付出更多的代價,在我看來,儘可能早地學會如何養育太過重要了。

預告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今日輔食:寶寶冬日必備飲品—金桔果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