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毫無疑問,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乖巧、懂禮貌、愛整潔,也常常會教導孩子講衛生不吃手,愛玩具不亂丟,安靜守規不大吼......

可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強調多少次,說過多少遍,孩子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我曾在小區裡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男孩在吸吮小手時,遭到父母嚴厲的指責:“又吃手!說了多少次!還吃!現在要懲罰你!”然後“啪啪”地打起孩子手掌心,孩子立即嚎啕大哭起來。

在面對孩子老犯錯的時候,不少父母很可能會非常嚴厲管教,一頓呵斥,甚至是一頓打罵。

01 父母越嚴厲,對孩子的成長越不利

試想象一下,當你聽到“怎麼又犯錯了!“說了多少次!”“為什麼老是不聽!” “沒記性!”這樣責備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會不會產生很大壓力?

有相關研究表明,在一個非常糟糕、充滿嚴厲指責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壓力荷爾蒙,也稱皮質醇。

它會滲透進入到孩子大腦,對大腦核心區域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並最終會因壓力越大迫使大腦構造發生永久性改變。

這將會導致孩子長期的行為問題、健康問題和學習困難問題。

在被5000本學術期刊轉載、引起美國白宮重視的學術研究《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到,只有溫和親密的親子關係,才能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因為在這個親子關係系統下,父母常常能以理解、寬容、充滿愛意的話語與孩子進行溝通。而這些話語能極大地促進孩子大腦裡數十億的神經元連線,並由神經元連線所產生的複雜神經元迴路,又將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智力潛能,從而最終實現大腦的充分發育。

所以,當下一次孩子犯錯時候,父母不要急著嚴厲指責甚至懲罰,嘗試著給孩子理解和寬容:“沒關係,我可以理解你,我們下次注意”,對孩子更有利。

02 理智看待孩子的犯錯行為孩子身體發育所需

有時候,孩子的某些行為在父母看來是不對的,在父母的多次管教下也依然重複著犯錯,很可能是孩子身體成長的自然需求。

比如孩子吸允拇指,根據美國兒童牙科學會對口腔習慣的認定,吸吮拇指是嬰幼兒正常行為。

兒童專家金伯利.布雷恩也認為,這是孩子的一種自我安慰方式,年幼的孩子可以通過吸吮拇指來達到平靜或者放鬆。

因此,當發現孩子偶爾又吸吮手指時,父母不需要有太大反應。只有在孩子整天都吸吮,父母才需要多留意孩子是否遇到了壓力或者問題,並幫助孩子解決。

孩子智力發展所需

孩子的頭腦總是時刻充滿著好奇和無限想象力,這是他們智力發展的自然過程。

他們就好像是一本行走中的《十萬個為什麼》,好奇心重,探索欲旺,不喜歡被約束,不喜歡服從指揮。他們往往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達成慾望,也因此常常會不停犯錯,踩到父母的“雷區“。

這當然會讓我們時常感到非常棘手,並且在大部分情況下會非常生氣,但事實上這只是孩子正常發育成長的一部分。

03 父母如何科學對待孩子犯錯?

當知道了孩子犯錯的原因、意識到某些問題造成了影響,我們就能積極地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

第一、父母要對嚴厲暴力的教育方式說NO

我們以為嚴厲的暴力懲罰可以解決問題時,往往它是在促使事情向更糟糕的方向發展——孩子並沒有停止犯錯,而是犯錯越來越多。

兒童心理學專家簡.尼爾森研究發現,當父母用嚴厲的暴力手段教育孩子時,孩子往往會產生4種負面影響:

1⃣️憤恨:孩子恨父母;

2⃣️報復:父母越是阻止孩子就越是想找機會犯錯;

3⃣️反叛:孩子會做的更凶;

4⃣️退縮:孩子會變得膽小畏縮。

這是因為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別強,但是他的解讀能力特別差,導致他能直接感知大人的行為,但無法解讀大人的行為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也就是,當孩子遭受到來自父母嚴厲的暴力對待時,他感知到的是父母的憤怒威脅,而不是父母行為背後的愛。

他會解讀為“父母不喜歡他、父母討厭他”,會出現4種負面影響中的一種或全部,併成為孩子一生都很難克服的童年陰影。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在微博上做了一個調查:“你內心深處,為什麼永遠無法原諒父母?”

調查指出,80%的人是出於 對父母曾經的各種暴力行為而無法原諒,特別是語言暴力。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產生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成為他們一生都很難癒合的傷痛。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必須要知道:暴力的教育方式,任何時候都無法將我們的愛傳遞給孩子,還會深刻影響孩子的一生。

而父母作為孩子生命中最有影響力的人,更應以身作則,對暴力堅決say no。

第二, 父母要學會冷卻情緒,必要時學會向孩子道歉

面對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反應,這也許是父母遇到的最大障礙了。

樊登老師在育兒專欄中說到:面對孩子問題,父母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的大腦來思考時,再去面對孩子,和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

因為父母自身的性格和脾氣對教育孩子影響很大,也因此我們需要習得幫助情緒冷卻的方法,比如“腕帶提示法”和“冷靜期法”,必要時還需向孩子道歉。

(1)腕帶提示法

給自己戴上一個顏色鮮明的腕帶,每當忍不住生氣時,腕帶就起到警示作用,就好像有個小人一樣提醒自己:嘿,夥計,你是在生氣的狀態噢。從而讓自己的情緒可見可覺察,並及時調整。

兒童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在面對自己的兩個孩子時,就用這樣一條粉紅色的腕帶來提示自己。

(2)冷靜期法

這也是教育專家簡.尼爾森常用的情緒調整法。

面對孩子,當我們真的忍不住生氣時,可以先走開,到另一個房間去,直到自己能冷靜思考後,再去找孩子談。

(3)敢於向孩子承認錯誤並道歉

事實上即使有方法可以調整,可因為父母也有自己的情緒和脾氣,在面對孩子不停的調皮搗蛋犯錯時,難免也會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發脾氣。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

教育專家簡.尼爾森提出的[3R原則],特別值得學習,可以在我們做錯時及時向孩子道歉:

1⃣️承認(Recognize) —父母向孩子承認:“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 (Reconcile) —父母向孩子道歉:你可以原諒我嗎?

3⃣️解決(Resolve) —父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好不好?

比如,晚上洗澡時間到了,可怎麼哄孩子都不肯去,媽媽忍不住對孩子大吼道:“你到底去不去!”

孩子一下嚇呆了,驚恐地看著媽媽。如果媽媽繼續吼下去,接下來估計是孩子大哭。

可以運用[3R原則]應對:

媽媽覺察到自己在向孩子發脾氣,於是蹲下來和孩子平行對視說:“噢,寶貝,剛剛媽媽犯了一個錯誤,媽媽不應該對你那麼大聲說話。”(這是“承認”自己)

然後抱住孩子,說:“我想讓你早點洗澡,早點休息。可媽媽太心急了,對不起,你可以原諒媽媽嗎?”(這是想“和好”)

當大人非常誠懇地道歉時,孩子們幾乎都會說:“沒關係,媽媽。”

然後媽媽繼續引導:“媽媽知道你現在還不想洗澡,讓我們一起來想怎麼解決吧?你可以把喜歡的小黃鴨帶進去,讓它陪著你洗澡,好不好?”(這是“解決”)

孩子很可能會說:“好呀。”又或者說:“我不要帶小黃鴨,我想帶其他的玩具。”但無論是哪一種回答,都會對洗澡這件事情起到積極作用。

可能有人說,如果孩子還是拒絕呢?

那也沒關係,我們可以繼續引導他,讓他參與進來,並鼓勵他一起想辦法解決,把決定權交給他,結果往往都是如你所願的。

孩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們天生富有同情心和寬容心,並會在你表示尊重和理解時,竭盡全力配合你。

第三,父母要學會用同理心傾聽

[同理心]的意思是:更加設身處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目的,從而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

它能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愛,讓孩子更願意聽取意見,並積極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做到同理心傾聽呢?心理學專家簡.尼爾森的四步法可以給到我們幫助:

1⃣️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2⃣️表達對孩子的同情。

3⃣️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在家裡玩耍,不小心把爸爸非常喜歡的一個杯子打碎了。這時候爸爸看到後,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可以用同理心傾聽方法,這樣跟孩子講:

爸爸:“寶貝,我挺難過的,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杯子。”(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孩子可能會怕爸爸責備,不敢說話,又可能會愧疚地說:“爸爸,我不是故意的。”

爸爸:“沒關係,沒有傷到人是最重要的。我會幫你收拾好,要注意這些玻璃渣。爸爸小時候也打碎過東西,打碎東西以後覺得很害怕。”(表達對孩子的同情和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孩子感受到爸爸的寬容和理解後,這時候很可能會抬起頭看著爸爸。

爸爸:“但是我們從這件事學會了什麼呢?”(引導孩子關注問題的解決)

這就是同理心法,沒有嚴厲指責、羞辱和說教,是父母誠實地去面對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同時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和同情,並引導孩子回到問題本身,啟發孩子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這可以根據情景調整步驟,靈活地引導。

同理心傾聽法能幫助我們將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轉化成為學習的好時機,讓孩子真正能夠從犯錯中得到切切實實地學習和成長。

這樣,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04 寫在最後

孩子犯錯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父母要警惕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是否過於嚴厲,以至於干擾到孩子的正常成長,促使孩子頻繁犯錯,並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傷害和影響。

而面對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要堅決和暴力的教育方式say no,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冷靜狀態下處理孩子問題,並在必要時向孩子道歉。最重要的是,要運用同理心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讓孩子能從每一次犯錯中得到真正的學習和成長。

誠如英國育兒專家佩內洛普.利奇所說:

“與孩子們一同成長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我們要用頭腦和心去教導他們,而非用手和皮帶。”

17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0—3歲的寶媽注意了:這個階段娃太胖,日後會和肥胖長期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