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案例:

一天週末,4歲的妞妞和媽媽一起去社群活動中心玩耍。

妞妞媽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時鼓勵妞妞:“快去和他們一起玩吧。”

妞妞卻一點也沒有表現出融入群體的慾望,自己在旁邊的凳子上玩玩具。

妞妞媽一急,就說:“你怎麼這麼不合群呢?你去和小朋友們玩啊,快去!”

說完這話,妞妞媽媽就把玩具拿走,牽著妞妞的手來到了其他小朋友旁邊。

無論媽媽後面怎麼鼓勵,妞妞都在旁邊一直呆呆站著,站了好幾分鐘,也沒有踏出一步。

旁邊有很多家長看著呢,可把妞妞媽尷尬壞了。

最後,妞妞媽只能無奈地把孩子帶回家。

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喜歡和別人玩?是因為太內向了嗎?遇到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呢?

妞妞的媽媽一頭霧水,卻茫然不知所措……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說——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專家 張若初老師:

“孩子愛不愛和別人一起玩”看上去只是個小問題,但其實在發展心理學中是一個研究領域。心理學家們都透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作出了理論總結。兒童是不是一起玩,怎麼玩,被劃分成很多型別。

透過上表大家可以看到,雖然三位心理學家關於孩子游戲的理論略有不同,其實都是在說,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遊戲中的社會性參與程度會逐漸加深。

發展心理學普遍以心理學家帕藤(Parten)的理論為基礎,根據兒童在自由遊戲中的社會交往關係和協同程度,將幼兒的遊戲分為單獨遊戲、平行遊戲、協同遊戲、合作遊戲等不同型別。

獨自遊戲(2歲以前):總是自己玩,即使周圍有很多小朋友,也不去和別人一起玩兒,埋頭玩自己的。

平行遊戲(2-3歲):孩子開始靠近其他小朋友,大家在一個區域附近玩兒,並且進行雷同的遊戲活動,但還是各玩各的,彼此不怎麼交流,不去影響他人。

協同遊戲(3-4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在集體中依舊是各自遊戲,雖然偶有交流互動,但沒有共同目的,沒有角色分工。

合作遊戲(5歲以上):有交流,有互動,有共同目的、明確分工,彼此協調合作。

(注:以上是一個大致的年齡劃分,並不是絕對的,而且是指”自由遊戲“狀態下,而不是有成人的帶領、控制。)

綜上所述,一般來說,兒童要到5歲以上才能真正進行合作遊戲。

而許多2-4歲的孩子喜歡獨自玩耍,也並不是不喜歡社交,他們只是因為年齡太小,缺乏相應的能力。不過,孩子在“平行玩耍”、“協同遊戲”的過程中,已經在透過觀察和模仿在初步學習社交,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

可是我們也收到一些家長的諮詢:孩子已經5-6歲了,還是不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是什麼原因呢?

生活中會有很多影響孩子游戲形式的因素,其實也折射著孩子心理發育的狀況:

01、性格靦腆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比較敏感,在人際交往中可能會顯得靦腆、慢熟;有些孩子怕生是家庭環境造成的,例如小時候如果過度保護,會導致孩子容易對環境產生懷疑。

02、缺乏安全感

有時,孩子害怕融入集體,更喜歡呆在家長旁邊,是因為孩子缺乏安全感。

當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時,他不願意冒風險去認識更多的人,去接觸更多陌生的事物,這樣他就可以保護自己。

03、有過不愉快的經歷

如果孩子以前在遊戲中有過不愉快的經歷,例如被推到倒了、被搶了玩具等,可能會有防備心理,不願意再和其他小朋友玩兒。

其實,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和別人交往,家長可以幫著孩子學會社交,不妨試試下面這3招:

1、不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預留時間

不難發現,很多喜歡一個人玩兒的孩子性格都十分慢熱,如果突然讓他們面對陌生人或走進新環境,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抗拒。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馬上說“這孩子,就是不敢和別人交往”、“這孩子,就是膽小”等諸如此類的話,會讓孩子接受這種評價並內化為一種自我認知,他會認為“噢,原來我本來就是不敢和別人交往,原來我就是一個膽小鬼啊”。

那麼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不自覺地這樣要求自己。這就是家長說過他好多遍了,孩子不但沒改,好像還更嚴重了的原因。

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父母只需要抽出一點時間讓孩子慢慢熟悉陌生環境。

例如帶Ta進入陌生環境中時,提前告訴他,我們要去哪裡(例如:“我們今天要去參加社群運動會”“寶貝今天要去新幼兒園上課啦”),大約會待多久,為他預演各種出現的場景,告訴他一般成人是如何對待這些場景的,最後再給他多一些擁抱和情感撫慰,讓Ta克服心理恐懼。

如果發現孩子在陌生環境中坐立不安,看到其他小朋友完全沒有交往的意願,一定要及時安撫。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提前帶孩子離開,鼓勵Ta——“今天你已經走出了第一步,非常棒!”

給孩子留出充分的時間,慢慢獲得孩子的信任,從而自然發展出與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最終把孩子帶出自我封閉的角落。

2、 用“輕推”的方式擴大孩子的社交空間

其實,父母應該在孩子背後“輕推”一把,助孩子突破自我,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讓孩子體會到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樂趣。

“輕推”的辦法有很多。

孩子不知道怎麼融入其他小朋友,我們可以做個榜樣。一位寶媽王女士曾經和我們分享了這樣的辦法:

爸爸媽媽平時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相關繪本,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

喜歡獨自玩耍的孩子並不是冷漠,他們可能更樂於助人。

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向身邊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在小夥伴摔倒時上前扶起、幫別人拿東西等。

這樣可以間接促進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同伴建立起牢固的友誼。

4、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表達力

表達力是交際能力的核心之一,與人交往的時候,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說”。如果會說的話,交際成功可能性就大。

很多孩子不愛與人交往的根源其實是不會合理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我想和你交朋友”)。

在交際中遇到問題也不懂如何向大人尋求幫助(比如“我不知道該怎麼和小夥伴打招呼”)。

因此,父母要教會孩子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無論是喜悅、惱怒、悲傷或是緊張,都需要合理的及時的表達。

家長平時可以鼓勵孩子講故事,唱兒歌,說幼兒園好玩的事,說說去公園遊玩看到哪些景點。日常陪伴孩子閱讀、親子游戲等過程中,還可以自然而然地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表達技巧。比如“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這樣的邀約,以及分享、交換、贈予、輪流玩這樣的規則。

孩子的表達力提高後,不僅更有利於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父母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能與其他小夥伴開心交朋友、做遊戲是孩子開始社交的第一步。

幫孩子融入社交,話劇情商思維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END

1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硬核爸爸”火了,頻繁改動家長群名稱,老師笑出內傷:移出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