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許多家長看來,小孩子應該樂於分享,把分享當成一件快樂的事。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說明孩子的性格良好,為人大方,具有優秀的品質。因此很多時候孩子明明不願意分享,但是家長會強迫孩子進行分享,而這種強迫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很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王女士的老家在山東,每到秋季蘋果下市的時候,老家的親戚總是會給王女士郵來一些新鮮的蘋果,清脆甘甜非常好吃。由於數量太多,王女士一家吃不完,經常會送一些給鄰居。

然而王女士年僅4歲的兒子卻不贊同媽媽的這種行為,每次王女士想把鄰居送一些蘋果的時候,孩子都會抱著媽媽的腿不讓她去。甚至還會當著鄰居的面拆臺,放聲大哭,阻止媽媽把蘋果送給別人,嘴裡喊著:“都是我的,我可以吃完”。

兒子的表現讓王女士非常擔憂,覺得孩子是不是太過小氣了。只是一些蘋果而已,卻不願意分享給他人,所以王女士為此很是生氣,嚴厲的批評了孩子,強迫孩子必須同自己一起去把蘋果送出。

王女士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不要變得為人小氣,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殊不知,這種強制孩子進行分享的行為,反而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極大的傷害,起到事與願違的效果。

強制孩子分享會有哪些影響

1、影響親子關係

強制孩子分享將會影響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係,孩子對於家長要求自己強制分享的行為,會在內心覺得父母並不重視自己的想法。看見父母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了別人,也會懷疑父母是不是更喜歡另一個人,而不是自己。

因為幼兒的心理還沒有發育完善,所以對於情感非常的敏感。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然的依賴,總是希望自己是父母心裡最重要的人,當面對父母強制孩子必須分享的現行為時,孩子的第一反應是父母不愛自己了。

2、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而父母卻強迫他必須分享的時候,很容易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的人格。孩子在強迫分享的過程中漸漸的養成了一種行為模式的習慣,覺得自己的物品都應該分享給他人。在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東西時,即便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也會下意識的去分給身邊的人。

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覺得自己不能獨佔任何一樣事物。而這種行為其實就是討好型人格,如果家長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任由孩子發展下去,那麼孩子就會變得過於在意別人的感受,進而壓抑自己的需求。

3、破壞物權意識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也會破壞孩子的物權意識,因為在幼兒的思想中,還沒有完全的分清楚什麼是屬於自己,什麼是屬於他人。孩子還沒有明確的物權意識,而家長強迫孩子分享的時候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混亂的認知,認為自己的東西是必須要分享給他人的。所以就會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將來長大之後,如果權利被侵犯,也不懂得如何維護。

如何讓孩子主動分享

1、家長做好榜樣

家長需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可以在日常與他人相處的時候,主動的去分享一些物品,讓孩子體會到和他人分享的快樂。如果家長在生活中非常小氣,不願意去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那麼自然孩子也就會不願意分享。

2、讓孩子學著待客

在家中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招待客人。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必然要給客人拿一些水果茶水之類的東西,可以讓孩子在這種分享的過程中去感受到快樂。培養孩子的主人翁精神,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也能讓孩子能夠養成良好的社交習慣,知道如何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進行分享。

3、保護孩子的“不分享”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特別喜歡某一樣事物的時候,要幫助孩子去保護這一件物品的所有權。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感知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愛,從而心中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會變得主動的樂於分享。否則當孩子無法保護自己喜歡物品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不願意分享了。只有讓孩子自己在情緒上和心理上得到了滿足,才能夠去把其他東西分享給他人。

家長在引導孩子樂於分享的同時,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把孩子的心理感受放在考慮的第一位置。對於孩子真正喜歡的東西,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進行保護。引導孩子主動去進行分享,讓孩子在分享的過程中感受到的是快樂而不是失去。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意願去分享自己的物品。

2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被錯誤“窮養”的男孩,長大會變成什麼樣?遵循4點孩子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