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同為母親的我,深感教育孩子的不易。

現在提倡低聲教育,不吼不叫,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發展,不然會留下陰影,老母親們只能說一句,我太難了。

新聞動不動就曝出,誰誰家的孩子因為不給看電視就跳樓,誰誰家孩子因為手機被奪,離家出走,一直刺激著家長們敏感的神經。

當初我們那一輩時,大人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一樣也過來了,現在的孩子得連一句重話都說不得。

直到我看了一期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她提到,教育孩子小時候要鬥勇,長大後要鬥智,我瞬間有些思路了。

小時候的鬥勇是為了讓孩子懂規矩,有規則意識,對他是一種保護;長大後鬥智是因為孩子大了,聽不了嘮叨話了。

為什麼是小時候鬥勇,長大後鬥智?

李玫瑾教授說:“尊敬是建立在畏懼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會尊敬你的。”

鬥勇是為了讓孩子有敬畏心,有了敬畏心,他就不會闖下連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禍,更加不會輕易傷害自己,這是一種及時的保護。

因為孩子小時候的個性是隨心所欲的,做事憑心情,不會像大人一樣考慮會有什麼後果。就容易闖禍。

例如把鄰居家的玻璃砸了,把誰家孩子又打哭了,喜歡跑馬路上去,如果只是講道理,你需要很長時間來規範,但不一定所有家長都有這個耐心。

所以,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但是這個打不是真的打,而是虛張聲勢地打,他就知道你的底線了。

因此鬥勇不是懲罰為目的,而是讓孩子有敬畏心,他下次就不敢造次了。

到了青春期後,就不能鬥勇了,否則孩子會更加叛逆。

李玫瑾教授曾說:“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所以,長大後的教育父母不能繼續以前的命令式教育,而是有商有量地教育,把孩子當成大人,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

很多孩子都是青春期時,父母沒掌握好分寸,導致關係一度緊張,很大部分原因就教育方式沒轉變。

沒用智慧取勝,就容易硬碰硬。

所以,長大後要跟孩子鬥智。

小時候建立規則就是鬥勇

鬥勇並不是指以打罵為主,而是以建立規則為主,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他才不會輕易觸犯。

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過一個例子,在《今日說法》中有一個14歲的孩子,為了威脅母親,服毒自殺。

本來14歲的孩子哪裡懂死亡的意義,是因為從小他母親給他的愛是無限制的,導致了今天這步。

再如一個10歲孩子因為不給看電視就跳樓,自尊心的脆弱也是因為從小爸媽的驕縱,沒有給他立規矩,導致他動不動就威脅父母。

所以,小時候一定要給孩子立規則,例如絕對不能說髒話,絕對不能打人,絕對不能跑馬路上玩耍等,讓他知道你的底線後,如果他觸犯了,你可以打,因為你提前告訴了他你的底線。

因此,鬥勇就是給孩子立規矩,建規則,剋制他的任性。

長大後鬥智就是商量、給面子

李玫瑾教授說過,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

長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有是非觀,你以前的命令語氣他已經聽了十幾年了,不想再聽了,你再說就是唐僧唸經了。

所以,語氣要變,把以前的命令語氣改為商量的語氣,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

例如孩子看電視,你不能再說我限你5分鐘內把電視關掉,不然就幹嘛幹嘛,那他百分百不關。你應該說,你已經看了一個小時了,你要繼續看也可以,但是你的作業就完不成了,決定權在你。

後者的話讓孩子更舒服,有一定自制力的他會認真考慮你的建議。

而且孩子犯錯了,不要在大庭廣之下批評他,應該在無人的角落提醒他,你照顧他的面子,他自然就照顧你的面子。

不要逼著他承認錯誤,他知道就好,承認錯誤已屬不易,更別說寫保證書,說不定他就對你不客氣。

所以,長大後的鬥智以孩子的自尊心為主,有章法地教育。

葉聖陶曾說過:“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育孩子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小時候鬥勇,進入青春期後鬥智。

1536

李玫瑾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長好好說孩子不聽,打一頓卻立刻變乖,管孩子真要靠吼叫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