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您的孩子健康嗎?

一般人一聽這個問題,估計立馬要跳腳,你憑啥說我的孩子不健康,你家孩子才不健康,你祖宗八代都不健康。。。

我想說消消氣,且聽我慢慢道來。

身心健康,顧名思義,就是身體與心理的健康,以前我們80後乃至70後的成長過程中,家人應該都不會關注心理的健康,最看重的就是吃飽穿暖別惹事,一路玩兒似的長大。求學路上也是艱辛多多,畢竟是十多年的寒窗苦讀,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點波折辛苦都沒有,但總而言之,心理出問題的真是少見。

但隨著我國從發展中國家朝發達國家的躍進中,成年人的世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踏實做事的人少了,金錢至上的人越來越多。小孩子的童話世界也不再美好單純,互相競爭對比,內卷化嚴重。

本來大家都在悠哉的散步,突然有個人開始慢跑,說慢跑對心肺功能好,逐漸的所有人都開始慢跑;過了一陣子,有人開始快跑,說相較慢跑,快跑可以鍛鍊全身;再過一陣子,有人開始負重跑步。。。所有人都開始朝著前方奔跑,各種加壓,但前方到底是什麼,誰也不知道!

引用某教授關於中國人心理健康變遷趨勢的研究中總述,在病理性心理問題層面,軍人、大學生、工人(農民工、煤礦工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過去幾十年明顯改善,而教師(無論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醫護人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則在下滑;在負面情緒體驗層面,軍人、大學生、中學生、老年人的焦慮、抑鬱和孤獨感普遍上升,即這種情緒體驗層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普遍下降趨勢。

透過上面結語,我們可以得知,軍隊和高校以及工人階級由於國家近些年的大力投入,在心理健康這塊有了很多提高和改善;而中國的老齡化日趨嚴重,通貨膨脹,養老金虧空,導致一部分老人生活越來越沒有保障,焦慮感越來越嚴重;而教育醫療改革後,醫生教師也逐漸走下神壇,醫患關係緊張,學生越來越有獨立意識,不好管,導致醫生和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中學生正好是步入青春期的時候,很多遺傳的, 小時候的問題,就會集中爆發出來。

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能怎麼做呢?

作為中國發展中流砥柱的一代,付出巨多,現在為了解決養老金虧空的問題,又趕上了延遲退休,真心心累。

面對老齡化嚴重,我覺得最該採取的方式是生兩個孩子,開源節流,減少不必要開支,日常規劃性理財,理性投資,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中高低風險配置,確保有能夠拿出來可以靈活機動的資金,為家人購買重疾保險,工作行業儘量穩定,不要頻繁更換,用過硬的人品積攢換取自己的人脈和資源,正業之餘利用興趣做斜槓青年,爭取多條腿走路。

說到這裡,有人估計又要跳腳了,一個孩子我都不想生,還生兩個?你是要累死當媽的?

但如果你往30年50年後暢想一下,可能會覺得我的建議非常有用。不要覺得不養孩子,賺的錢全用來享受,想辭職就辭職,想環遊世界就環遊世界,歸來還是少年,很瀟灑。好些年前,我接觸過一個50多歲的姐姐,那會應該叫阿姨,她一生沒要孩子,覺得婚姻是拖累,自己賺錢自己花多好,前半生過的的確很愉悅,過了40以後,世間繁華看盡,工作也乾的得心應手,身體精神越來越容易疲累,尤其是逢年過節,看著別人家的煙火氣息,她不止一次悔不當初。

如果沒有孩子,多年後,生活不能自理的時候只能去養老院,養老院也是有鄙視鏈的,有兒有女的是一等人,一般住一樓,有錢沒後代的是二等人,一般住二樓,無錢無後代的是三等人,一般住三樓。三等人是沒有任何尊嚴的,大家可以盡情的發揮想象力。二等人是養老院最歡迎的顧客,有一位上海的老人,住的是當地最好的養老院,提前預交了10年的費用,不到一年人就沒了,你說養老院賺錢不?而一等人,兒女經常探望,他們是養老院的門面,護理的相對來說是不錯的,安享晚年沒太大問題。

所以我覺得,女性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現而今的地位除了母系社會是最高的,大豬蹄子越來越多,如果不想要婚姻,也一定要生個自己的孩子,人類幼崽的成長會帶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作為人類修煉的一個絕佳機會,再清高的仙女兒,有孩子後都得墜落凡塵,重新修煉飛昇。

為什麼要兩個孩子呢?中國的老齡化不可避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生孩子,人口出現斷層,多年後,到我們養老的時候,如果有兩個孩子,生病住院有兩個孩子換著照顧,即便住養老院,看望起來頻率也會高一些,兩個孩子分擔經濟壓力,會比一個孩子面對四個老人好很多。

沒錢沒精力養孩子怎麼辦?還是我前面說的開源節流,做好家庭資產支配,熬過最艱難的幾年,養孩子跟買股票一樣,會有套牢的時候,但總有解套回本的時候。

萬一孩子不孝順不成材怎麼辦?培養他們花的錢和精力還不如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可是你怎麼就知道孩子長大不孝順,一定不成材呢?不孝順,自私,有問題的孩子,多半也是父母有問題。我堅信,正確的養育方式,不會養出忘恩負義的孩子。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平庸, 接受他是個普通人,但一定要讓他學會謀生的技能。

作為中年人,在家庭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頂樑柱功能,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現在飲食的重口味,不規律,垃圾材料,已經毀掉了大部分人的身體。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在五六十歲的父母群體中不斷擴大化,且有年輕化的趨勢。為了家庭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我們應該戒菸酒,少吃外賣和油脂熱量高的食物,清淡飲食。

情緒上的焦慮,我也常有,但能勸服自己的就是,對孩子和生活的的焦慮感爆棚深層次的背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無能!如果足夠有錢,哪裡會怕孩子不成器,哪裡會焦慮到天天失眠暴走?

孩子比我們大人的感覺更細膩,更直接,他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快節奏,緊張的氛圍中,會逐漸的失去童真,隨著我們一起無目標的奔跑。

您的孩子此刻可能正在溺水,而您卻視而不見!

乖巧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問題的機率反而更高,長期的壓抑剋制,遇到爆發的機會,足以淹沒自己。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頭野獸。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把中國人分為幾個階層,政治家庭也就是革命後代是頂層,科學家高知識分子,當官的是第二層,商人第三層,中產第四層,中產中又包括醫生,高技術人才,知識分子等有穩定收入和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第五層小本生意者,薪資滿足溫飽的,第六層流浪者貧困家庭。這樣劃分完以後,現在的家長群體就簡單分為幾類

最初的時候,我們需要解決溫飽問題,隨時可能餓死凍死的時候誰會顧得上精神需求?而如今物質需求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不是問題,古人說飽暖思淫慾。人類吃飽穿暖了, 就會追求下一層次的感官觸覺享受,再度滿足的情況下, 就會再往上走一層。所以經常會有有錢人退隱山林或者皈依佛門的做法。在我們無慾無求或者所有欲求都滿足的情況下, 一部分人就會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太深奧,好多人知道死亡都不曾曉得自己到底為什麼活著。

所以為什麼物質方面不能讓孩子變得無慾無求,不能有求必應,得讓他有所缺憾,要不斷的去給他樹立每個階段的目標,分解並完成它。但對於愛和接納,要對孩子做到耐心,包容。在家裡儘量地製造寬鬆的, 民主的,可以暢所欲言的溝通環境,能及時的發現孩子的問題並解決,能讓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感覺孤立無援或者無法求助的。

我遇到過一些孩子,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膽怯,不自信,究其根本,基本都是父母忙於工作,讓老人幫忙帶孩子,老人跟孩子代溝巨大,不懂如何溝通,就是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吃飽穿暖。孩子在學校碰到問題回家不敢說,不知道找誰說,在家裡玩,老人嫌鬧騰,稍微危險的活動,老人會覺得有安全隱患,不讓玩,好好的孩子,整天逼著看書學習,或者玩手機看電視。

心理問題隱患已經埋下了,不知道何時引爆。

所以我非常不建議父母都忙工作,不管孩子。有的人覺得孩子是個包袱,大了懂事了會自理了,再接到身邊多省事,殊不知,你賺生活的便宜,不曉得哪天就得還回去。所以還是要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

錢可以以後再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有人會說,不賺錢怎麼養孩子?

那我覺得這個就是夫妻雙方溝通的事情了,總有一方需要為了孩子多付出。一個菜市場賣豬肉的媽媽,都能天天陪著孩子,讓孩子鑽在豬肉案子下面學習,我覺得大部分人應該都可以做到,只是給自己找了很多理由而已。

還會有人說,我回歸家庭養孩子,為了家庭付出了那麼多,老公出軌了怎麼辦?我覺得老公該出軌你不迴歸家庭他也會。這是你挑這個人的眼光問題,出軌不可怕,可怕的是出軌家暴的男人還有人要。

退一萬步講,我們賣煎餅,賣涼皮也可以養孩子,就是苦點累點。

孩子啥都懂,父母的辛苦不用一遍遍的告訴他,不要讓孩子從小有負罪感。他在求學過程中,會以報答父母為目標,一旦有失利就會很自責,導致越來越沒自信,越來越怯懦。

孩子的成長,一定要告訴他,現在的各種努力,只是為了讓他長大後能自由的選擇和決定自己的人生,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價值的人。而不是以報答父母為目的,我們生孩子,不能單純以一個養老的護工或者工具為目的,不能帶有過多的功利性。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睡覺時有這2個習慣的孩子,以後難長個,兒科醫生:家長別不聽勸